消化道息肉的有关知识

    发布时间:2015-01-29   来源:中华康网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属于良性肿物。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位都可出现,如鼻息肉、声带息肉、消化道息肉和宫颈息肉等。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和胆囊息肉。部分大肠息肉和胆囊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

   一、大肠息肉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王红星

  大肠息肉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新生物: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极易发生癌变。(2)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性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病等。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息肉病则多会癌变。(3)炎性息肉:即假息肉,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不会癌变。(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可单个孤立,也可多发,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直径仅有几毫米,一般无症状,多并发腺瘤。(5)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胃肠内有息肉,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大肠息肉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便血:多为鲜血、量不多,常沾在粪便表面,有炎症时,可伴粘液血便,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症状。(2)位于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鲜红色、园或樱桃状,便后可自行回复。无蒂息肉需经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才能发现。(3)肛门指诊与内镜检查等可发现单个或多个带蒂息肉或广基息肉,前者活动度大,后者较固定,息肉园形,柔软;若息肉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固定于肠壁,可能有癌变。(4)钡灌肠:有助于了解息肉分布情况。

  据研究,90%以上的大肠癌都起源于息肉,所以对于小的、良性的息肉可以经内镜切除;而对怀疑癌变的大肠息肉一定要积极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二、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也叫胆囊息肉样病变,其病理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1)炎症性息肉;(2)胆固醇性息肉;(3)肿瘤性息肉(腺瘤)。关于胆囊息肉癌变问题,一般认为前两种类型息肉属于良性病变;而后一种息肉(腺瘤)则为癌前病变。有文献报告,18%的胆囊癌来自腺瘤性息肉癌变。

  

  40%的胆囊息肉患者都无明显症状,隐蔽性较强,不容易被发现,只有在B超检查时才发现。可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等表现。

  胆囊息肉单靠药物治疗是无效的。肿瘤性息肉(腺瘤)有癌变的可能,加之各种类型息肉的临床表现相似,单从症状上难以鉴别,故对此类病要提高警惕。(1)对无症状或息肉较小的患者,可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B超检查,如无变化,则不需特殊处理。(2)如B超复查发现息肉增长加速,应考虑手术或腹腔镜切除胆囊。(3)胆囊息肉同时伴有胆囊结石者,无论有无症状,都应该手术切除胆囊。(4)即使息肉较小,但症状明显的患者,也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三、胃息肉

  (1)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2)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手术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 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胆囊息肉的介绍 
通常临床上所称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简称,泛指向胆囊腔突起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部分患者仅有轻...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