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误诊是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的关键(浙江)

    发布时间:2015-07-21   来源:中华康网   

  http://health.zjol.com.cn/05zjhealth/system/2011/02/14/017294673.shtml

  2月24日浙江在线健康网,健康大讲堂

  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影像科王俭

  1、减少误诊能提高诊断水平好理解,但又怎么提高整体疗效?

  先解释一下,这里说的胰腺癌是有引号的,也就是说是“临床诊断”,简言之,就是胰腺肿块,最终诊断可能是其他疾病。而胰腺疾病中,预后最差的就数“胰腺癌”啦,把其他有治疗价值或预后较好的病变当作胰腺癌,当然会使治疗水平整体下降。

  ――基本常识问题――

  2、 为什么说胰腺癌是癌中之王

  胰腺癌能切除者不足10%,一旦确诊,不手术者,70%患者的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即使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也<5%。是公认的治疗手段少、预后差的肿瘤。

  3、胰腺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差异大,上腹部疼痛、黄疸、体重减轻、胰腺炎、糖尿病。这些表现还见于胃炎、胰腺炎、胆囊炎等多种上腹部病变,早期诊断困难。

  4、胰腺癌验血有哪些发现?

  在各项肿瘤指标中,仅CA19-9可不同程度升高,但特异性有限,除胰腺癌外,凡是胆管、胰管的阻塞、炎症、肿瘤,CA19-9都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一般认为,CA19-9升高对胰腺疾病有提示意义,如果CA19-9明显升高,且同时有胰腺肿块,则提示有“胰腺癌”可能。

  5、临床诊断胰腺癌有几成把握?或者说误诊率有多高?

  胰腺癌诊断是一个世界难题,即便是2011年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里也只能把“胰腺肿块”作为诊断胰腺癌的最主要指标,“胰腺肿块”中有多少是胰腺癌?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大家听完了我这个讲座自然就明白了。

  6、 如何看待胰腺癌病理诊断?

  2011年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里明确规定,获得病理学证据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但落实到具体病人,则应有客观评价:

  1)、穿刺方法与效果:

  A、术中穿刺活检:由外科医生完成,相对体外穿刺而言,术中穿刺活检针对性更强,取材成功率更高。但考虑到胰腺组织的特殊性,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所有“胰腺肿块”都能取到有效组织的。

  B、经超声内镜穿刺活检:由内科医生完成,目前仅部分三级医院有此设备,由于应用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对操作医生和病理学科医生的要求很高,目前尚难作为“胰腺肿块”术前常规项目开展,在这方面,国内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

  2)、穿刺并发症:很多“胰腺肿块”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胰管梗阻、胰腺炎,对胰高压患者实施胰腺穿刺,出现胰漏的概率相当高,胰漏则进一步增加了胰腺疾病诊治难度。

  3)、穿刺部位、时机选择:如何减少穿刺并发症,我个人有一些不成熟体会:

  A、如果没有或仅合并轻度胰腺炎,穿刺针应把重点放在胰腺周围肿大淋巴结或胰腺内肿块的实质部分,尽量避开水肿的胰腺组织。

  B、合并较重的胰腺炎时最好不要穿刺,待胰腺炎有所缓解后按上述要点穿刺。

  C、经保守治疗,病人已存活1年以上,病情稳定,也无明显的症状,仅仅为了搞清诊断而穿刺,对这组病人,我个人认为最好不要穿刺。

  7、胰腺癌诊断指标中,哪个最重?

  胰腺癌诊断指标主要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证据”,在不能广泛取得病理证据的现实条件下,影像检查所占的分量最重。

  8、现在胰腺癌诊治过程存在哪些误区

  诊断标准过于粗放,科普知识过于陈旧,无论诊断还是治疗,医患双方都容易走极端:

  患者心态过于绝望,轻言放弃或急病乱投医。

  治疗费用昂贵,手术风险大,总的疗效不理想,医疗纠纷多,医务人员不愿投入过多精力诊治。

  9、怀疑胰腺癌,应该看哪个科?

  胰腺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胰腺癌鉴别诊断相当难,即使2011年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里也只能把“胰腺肿块”作为诊断胰腺癌的最主要指标。除有胰腺专科的三级医院相关科室专家整体实力强些外,多数其他科室医生的诊断能力相对有限,这是客观事实。

  近年来,随着高档CT、MRI设备的普及,对胰腺疾病诊断能力大幅提高,尤其腹部影像专家,在“胰腺肿块”影像诊断与鉴别方面,经验远超多数临床医生,对诊断有疑问时,建议看影像专家门诊,记住,一定要挂腹部影像专家的号。

  ――影像专业科普问题――

  10、        影像检查在胰腺癌诊治中有何价值?

  一般老百姓都以为,放射科只是做检查的单位,和看病关系不大。其实,放射科检查在诊断(明确诊断)、治疗(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和疗效评估(随访)方面都有价值。尤其在诊断难度大、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胰腺肿块”的诊治过程中,CT、MRI检查是否规范,读片专家经验是否丰富,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诊治结果。

  11、        显示胰腺的影像检查有哪些?

  1B超(US):价格低廉,设备普及率高。由于胰腺位置深,前方有含气肠管,常规US价值不高,只能用于筛查。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影像科王俭

  2)超声内镜(EUS):是B超和内窥镜结合的产物,将B超探头固定在胃镜前端,插入消化道,透过胃壁,紧贴胰腺表面,不仅可直接显示胰腺及胰腺周围结构,还可进行穿刺活检和粒子植入等诊治操作,是相当有前途的胰腺检查技术。但该设备的普及率还不高,操作者经验和细胞病理解释水平尚待提高。目前主要用于:1)已知胰腺肿块需要进一步定性,2)确诊胰腺癌进行介入治疗时。

  3)计算机体层摄影(CT):是应用最多的影像检查,常规要增强。首次检查可采取上腹部常规扫描,发现胰腺肿块后再行胰腺精细扫描和计算机后处理。后者对各种胰腺肿瘤、炎症、先天异常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有很高价值,对。但对胰腺炎的水肿,价值不及MRI。

  4)核磁共振检查(MRIMRCP):是目前胰腺检查的重要技术,在胰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方面,价值与CT相仿,但在显示胰腺炎的水肿方面,明显优于CT

  5)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要由消化科医生实施,可直接显示胰管、胆管,还能采取支架植入、取石等治疗。需要说明的是,ERCP只能显示胰管内腔,不能显示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结构,如果仅从诊断角度出发,目前已很少单独靠ERCP,而由CT、MRI、US等检查代替。

  胰腺疾病诊断主要靠影像检查,US只做筛查,CTMRI是主要手段,由于胰腺病变影像表现复杂,首次影像检查可能误诊,往往需要进一步精细检查。

  12、        胰腺检查为什么要强调规范检查

  前面已经说过,可以显示胰腺的检查手段很多,即便是上腹部CT、MRI检查,也有常规扫描和精细扫描之分。由于多数临床医生缺乏相关知识,检查并不规范,有些甚至只做了B超或CT平扫,就诊断病人是“胰腺癌晚期”,也有的病人急病乱投医,短时间内在不同医疗单位重复常规扫描,虽然花了很多钱,但由于未做胰腺精细扫描,不仅耽误了时间,浪费医疗资源,也未能就提高鉴别能力提供更多信息。

  2007年我国就制订了胰腺CT、MRI扫描规范,具体地讲,就是2~5毫米薄层扫描,2~3期动态增强,小病灶加做多平面重建(MPR),血管侵犯加做血管造影(CTA),显示胆管、胰管加做MRCP。如果能同时有上述检查,有经验的腹部影像专家能鉴别绝大多数“胰腺肿块”究竟是不是胰腺癌。

  13、 胰腺癌典型影像表现有哪些?

  这个问题很专业,由于胰腺精细扫描应用的时间不长,许多相关知识宣传普及还很不够,这里我只简单说一下:

  1)直接征象:胰腺肿块,局部增大,肿瘤远端胰腺常萎缩;少数胰腺一致性增粗,大者易坏死,瘤体无钙化。平扫多呈等密度 / 或略低密度,T1WI略低信号,T2WI上,肿瘤信号表现多样。多数强化轻(动脉期显示佳),个别多血供。

  2)间接征象:梗阻性胆管扩张、梗阻性胰管扩张。继发性假性囊肿。转移:肝转移(30%)、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侵犯血管、腹腔转移、网膜转移、直接侵犯。

  14、        胰腺肿块都是胰腺癌吗?

  不是。我今天所有的工作就是从“胰腺肿块”中,挑出有治疗价值或预后更好的其他胰腺疾病。

  15、        常见的良性胰腺肿块有哪些?

  从影像学角度看:良性“胰腺肿块”主要有以下几类:

  1)正常解剖变异:胰腺位置深,发育过程、毗邻关系相当复杂,临床上时有将变异的正常胰腺组织误认为“胰腺肿块”的报道。

  2)炎症: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

  2)良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内分泌肿瘤,等。

  上述正常变异及良性病变的鉴别,涉及许多形态学细节,主要靠有经验的放射科专家会诊定夺。

  16、        有被误诊为胰腺癌的恶性肿瘤吗?

  有。我本人就遇到过将胃癌、淋巴瘤、肝癌等其他恶性肿瘤误诊为胰腺癌者,这些肿瘤虽然也是恶性,但治疗手段多,总的生存期也比胰腺癌好许多。

  17、        胰腺肿块有没有可能不是胰腺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检查不规范,接诊医生的相关经验不足,完全有可能把胰腺旁病变当作“胰腺肿块”,尤其当作晚期胰腺癌的胰腺周围侵犯而拒绝给病人进一步治疗。

  以我本人经验,仅近3年时间内,经我会诊纠正的误将胰腺旁病变当作胰腺癌的就不下20例,病种也很杂,良恶性都有,良性的主要有腹膜后血肿、胰腺旁假性囊肿、十二指肠间质瘤等,恶性的以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最常见,还有淋巴瘤、肝癌,等。

  18、        胰腺炎胰腺癌是什么关系?

  临床上,真正由胰腺炎演变为胰腺癌的案例极少,但胰腺癌合并水肿性胰腺炎者很多,常干扰对胰腺癌真实大小的判断,个别发生在胰尾的胰腺癌还可形成胰腺周围假性囊肿。胰腺炎和胰腺癌的最主要关系是,两者可互为因果,部分病例鉴别难。

  19、         “胰腺肿块患者发现肝脏病变一定是肝转移吗?

  不一定。既然“胰腺肿块”可能不是胰腺癌,同时发现的肝脏病变自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如肝脓肿、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等,其实,胰腺癌肝转移的影像学表现是有特征性的,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一般不会弄错。

  20、        既然“胰腺肿块”诊断这么难,出现误诊、漏诊怎么办?

  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胰腺病变病种多,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相互重叠,加上检查不规范,胰腺癌专家相对不足,首诊出现误诊、漏诊在所难免。

  在我国,胰腺癌诊断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少数病人是作为疑似患者住院后确诊外,绝大多数患者都是门诊阶段确诊的,住院只是为了治疗。设想一下,要求接诊医生在短短的门诊时间里决定一个这么疑难的疾病,是否现实?

  胰腺癌诊断本身就是世界难题,若因首次检查结果出现误判就责难医生,医生还敢推翻原有错误诊断,提供进一步诊治意见吗?希望广大病患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不要一味责难。给医生纠正错误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挽救生命的机会。

  21、        胰腺癌疑似病例,应该怎么办(16字原则)?

  疾病演变有其自身规律,各种检查结果也是逐步出来的,针对疑难的“胰腺肿块”患者,由于经验少,误诊多,经过一段时间,一系列检查,才能把握病情演变规律,得出科学、准确的诊断。我将这种诊断原则归纳为“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前后对比、逐步确诊”的16字原则,精髓是“逐步确诊”。

  22、        客观评价胰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

  据中国国家卫生部网站发布的统计,2004-2005年间,中国胰腺癌的总死亡率排第9位(2.59/10万),城市中排第7位(4.29/10万),农村排第10位(1.7/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名的第8位(2.91/10万)并呈逐年升高趋势。对这些数据,我个人有不同看法,这些数据源自死于“胰腺肿块”患者的统计,无法排除误诊为胰腺癌的“胰腺肿块”。

  现在回到前面关于“胰腺癌”诊断把握有多大的问题,大样本的统计数据未见报道。仅在过去3年间,经我本人纠正的误诊为胰腺癌的患者就有30多位,其中绝大多数被判定为没有治疗机会的晚期胰腺癌,占同期“胰腺肿块”病例的10%以上,随着胰腺影像研究的更加深入,对各种胰腺疾病认识的更加深入,相信这个数据会更高。

  23、        摘除胰腺癌帽子有哪些指标?

  前面说过,“胰腺肿块”误诊为胰腺癌在所难免,那么,具备哪些条件,就能摘除“胰腺癌”帽子?对此,我个人有如下体会:

  经放疗、化疗、中药等保守治疗和胆肠吻合等姑息性手术治疗,经一年以上随访,原“胰腺肿块”病灶不变、缩小或基本消失,未出现肝转移等新发病灶。则基本可摘除“胰腺癌”诊断帽子。须进一步检查,确定究竟是什么“胰腺病变”。考虑到取材的具体困难和风险,对能否取道病理学证据,我本人持保留态度。

  24、        现在来对今天的专题作一小结吧:

  如何整体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热点。

  由于生长速度快、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把“早期诊断”推给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民众,显然不行。有效治疗手段有限,加上胰腺癌专家相对不足,期望在治疗阶段大幅提高疗效也有客观难处。因此,利用现有条件,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就成为唯一突破口。影像检查作为常规成像技术,在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方面,理应担当,相信也能担当更加重要的作用。

  25、        如何联系我?

  Wangjian1962..com

  每周二下午专家门诊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五大诱发胰腺癌的因素是什么呢? 
许多患有胰腺癌的患者都搞不清这种状疾病怎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都在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胰腺癌也是一样,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下诱发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