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介入治疗

    发布时间:2015-01-26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法,然而,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同时由于全身化疗患者反应较大,介入治疗通过将导管(由大腿根部插管)插至肿瘤供血动脉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肖晋昌

  1. 介入治疗适应证。

  (1)影像学检查估计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

  (2)因内科原因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癌。

  (3)胰腺癌伴肝脏转移。

  (4)控制疼痛、出血等疾病相关症状。

  (5)灌注化疗作为特殊形式的新辅助化疗。

  (6)术后预防性灌注化疗或辅助化疗。

  (7)梗阻性黄疸(引流术、内支架置入术)。

  2. 介入治疗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

  ①造影剂轻度过敏。 

  ②KPS评分<70分。 

  ③有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不能纠正及明显出血倾向者。 

  ④白细胞<4000,血小板<7万。

  (2)绝对禁忌证:

  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总胆红素>51umol/L、ALT>120U/L。

  ②大量腹水、全身多处转移。

  ③全身情况衰竭者。

  3. 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将导管分别选择性置于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行动脉造影,若可见肿瘤供血血管,经该动脉灌注化疗。

  (2)若未见肿瘤供血动脉,则根据肿瘤的部位、侵及范围及供血情况确定靶血管。原则上胰头、胰颈部肿瘤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化疗;胰体尾部肿瘤多经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灌注化疗。

  (3)如伴有肝脏转移,需同时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或/和栓塞治疗。

  (4)用药:通常采用铂类、阿霉素类、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应用。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具体决定。

  4. 经动脉介入治疗(TAIT)为主的“个体化”方案。

  (1)伴有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可行内支架置入术。

  (2)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且引起症状的患者,可联合放射治疗。

  介入治疗后3至6周进行随访,疗效判定采用国际通用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治疗间隔通常为1月-1.5月,或根据患者再发疼痛时间决定重复TAIT的时间。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五大诱发胰腺癌的因素是什么呢? 
许多患有胰腺癌的患者都搞不清这种状疾病怎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都在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胰腺癌也是一样,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下诱发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