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术后视力下降的神经眼科治疗

    发布时间:2015-03-19   来源:中华康网   

  神经眼科 李晓明 整理

         颅咽管瘤仅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3%,但在儿童蝶鞍上的肿瘤中占50%以上,而在成人中仅占20%。颅咽管瘤患者平均年龄为29岁(范围1~85岁)。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李晓明

  颅咽管瘤患者年龄的发病率呈双峰分布,发病高峰在20岁前和50~70岁。患者无性别差别,是一种先天性肿瘤,在新生儿即可存在。

  目前认为颅咽管瘤起源于退化的鳞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是神经颊囊的残留部分。

  

  

  

  

  图:垂体的发育

  A.4周胚胎脑端的矢状位切面,神经颊从原始口腔顶部向上生长,神经垂体芽从前脑发育。B、C、D.垂体发育不同阶段:第8周,神经颊囊与口腔失去连结。E、F.晚期阶段,神经颊囊前壁增生,管强闭锁。橙色,原始口腔的神经颊囊(自原始口腔顶部向上生长)。紫色,间脑垂体漏斗(从前脑底部向下生长)。

  临床特征

  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生长迟缓、性功能障碍、泌乳、闭经和视力下降。

  典型的视力下降是逐渐进行性加重的,但某些患者因肿瘤快速生长或囊腔扩大可导致突然的视力下降。

  内分泌的异常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机能减退和尿崩症。50%的颅咽管瘤会出现头痛。

  三种神经影像学特点提示颅咽管瘤:①肿瘤主要向鞍上池扩展;②肿瘤通常有囊性和实性成分,也常存在出血;③肿瘤内常存在钙化,尤其是儿童。视束内水肿是颅咽管瘤的第四个特征。

  虽然CT发现钙化效果最佳,但MRI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及邻近结构的关系,如视交叉、下丘脑和第三脑室。

  

  

  图:伴梗阻性脑积水的颅咽管瘤的轴位CT(上),显示边缘钙化(箭头)。非对比增强的矢状位T1加权MRI(下)显示多发的肿瘤囊性改变和血性沉积面(箭头)。

  治疗

  仅小部分患者可行颅咽管瘤的完全切除。次全切除联合后续放疗,患者术后存活率高、复发率低。

  根据视神经压迫持续时间和术后视力损害程度不同,囊肿减压术可获得显著的视力提高。

  目前国内在神经外科行颅咽管瘤次全切除术后视力下降患者较多。这些患者传统的神经外科缺乏系统治疗。国内部分神经眼科较强的眼科对于颅咽管瘤术后视力下降患者,收入神经眼科病房,经全面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治疗。患者可显著改善全身状态,且部分患者视功能可以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颅咽管瘤的定义 
颅咽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是由外胚叶形成的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细胞发展起来的一种常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为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好发于儿童,成年人较少见,...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