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3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45-80岁是发病高峰。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郝建伟
膀胱癌的发生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变化过程。较明显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约30%-50%的膀胱癌是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的危险率增加2-4倍,其危险率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膀胱癌包括尿路上皮(移行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细胞癌等,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最常见,占膀胱的90%以上。膀胱癌的恶性分级系统采用WHO 1973系统和WHO 2004系统。
WHO 1973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
乳头状瘤
尿路上皮癌1级(G1):分化良好
尿路上皮癌2级(G2):中度分化
尿路上皮癌3级(G3):分化不良
WHO 2004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
乳头状瘤
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级别
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
膀胱癌22009 年 TNM 分期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a 非浸润性乳头状癌
Tis 原位癌(CIS)(又称“扁平癌”)
T1 肿瘤侵入上皮下结缔组织
T2 肿瘤侵犯肌层
T2a 肿瘤侵犯浅肌层(内1/2)
T2b 肿瘤侵犯浅肌层(外1/2)
T3 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T3a 显微镜下发现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T3b 肉眼可见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 (膀胱外肿块)
T4 肿瘤侵犯以下任一器官或组织,如前列腺、子宫、阴道、盆壁和腹壁
T4a 肿瘤侵犯前列腺、子宫或阴道
T4b 肿瘤侵犯盆壁或腹壁
N (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真骨盆区(髂内、闭孔、髂外、骶前)单个淋巴结转移
N2 真骨盆区(髂内、闭孔、髂外、骶前)多个淋巴结转移
N3 髂总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0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1 无远处转移
M2 远处转移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既往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占20%、Tis(原位癌)占10%。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NMIBC可分为以下三组:
低危:原发、单发、TaG1(低级别)、直径<3cm,没有CIS
中危:所有不包含在低危和高危分类中的NMIBC
高危:以下任何一项:T1期肿瘤;G3(或高级别);CIS;同时满足:多发、复发和直径>3cm的TaG1G2(或低级别)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诊断性电切术)既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重要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主要治疗手段:应将肿瘤完全切除至露出正常的膀胱壁肌层。
以下情况建议二次电切:
切除不完全,多发、偏大、切除样本没有肌层;初次电切为G3及T1
2-6周后施行
NMIBC在TURBT后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包括灌注化疗和灌注免疫治疗:
不同风险分层的治疗策略
n 低危:TURBT+术后即刻灌注化疗(24h内)作为低危患者的标准治疗。
n 中危:TURBT+即刻灌注化疗+维持膀胱灌注化疗或BCG(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
n 高危:TUR+ 再次TUR+BCG膀胱灌注治疗或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常用灌注药物、保留时间(平躺、左侧卧、俯卧、右侧卧的总时间)
吡柔比星(每次30-50mg+5%葡萄糖30ml-50ml,保留0.5h);
表柔比星(每次30-80mg+生理盐水30-60ml,保留1h);
羟喜树碱(每次10-20mg,保留1-2h);
丝裂霉素(每次20-60mg+生理盐水20-60ml,保留2h)
灌注频率:
每周一次, 每两周一次…… 持续 4 C 8 C 12 周
维持治疗
每月一次, 每三月一次……至术后 1 年, 2 年……
不少医院建议灌注方案:每周一次,8次后改每月一次,共一年。
目前没有达成专家共识;目前回顾性资料分析建议不超过12月
卡介苗(60-120mg,保留2h)使用高危患者时,全量,1-3年
随访:膀胱镜检查仍然是金标准
低危:术后3月如第一次膀胱镜检查阴性,建议术后1年第二次检查,之后每年1次直到5年;
中危:介于低危高危之间。
高危:术后前2年每3个月进行1次膀胱镜检查,第三年开始每6个月1次,第5年开始每年1次直到终身。
随访过程中,一旦出现复发,治疗后的随访按上述方案重新开始。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