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骨折这个课题研究越来越深奥,很多人认为造成骨折的原因是由于过度缺乏钙质导致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过度的补钙同样对骨骼的生长产生不量的影响。所以补钙要因人而异,不要过度的追究补钙的效果。
研究对象入组时年龄低于八十岁,一般情况健康,最近诊断为结直肠腺瘤。930名参与者中,72%是男性,随机接受补钙或者安慰剂,持续四年,平均随访10。8年。主要终止点是发生各种骨折和微小创伤性骨折。在补钙组,464名参与者中46人发生骨折,其中微小创伤引起的骨折15例,安慰剂组466人有54人发生骨折,其中微小创伤性骨折29人。治疗期间,两组总的骨折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补钙组微小创伤性骨折发病率也降低。但是在治疗后随访期,两组人群的骨折发病率没有差异。
椎体骨折
多发生在脊柱的腰椎以及胸腰段部位的椎体。人体骨质疏松发生时往往首先累及脊柱的椎体,使椎体内起支撑作用的骨小梁数量上变得减少和质量结构上变得脆弱。一旦受到外力的刺激,如跌坐伤的发生,这疏松的、空虚的椎体很容易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即椎体压缩性骨折。这时病人腰背痛症状进一步加剧,有的疼痛会放射到腹部。起卧活动受限,驼背畸形也愈发明显。
9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椎体成形术技术应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这是一种微创的手术,对于早期的、不完全的椎体压缩骨折,可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于一些多个椎体、较陈旧的骨折,只要是椎体尚未完全的压缩,也会起到很好疗效。
这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当人要摔倒时,多会反射性地伸出手掌触地来支撑保护身体。这时,身体的重力会集中在前臂远端的桡骨上而发生骨折。此时,因腕部多是在伸直位受力而导致骨折远端向手背侧移位,从侧方看腕部,会呈特殊的“锅铲样”畸形。
对于这种骨折,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效果,即在局部麻醉下手法牵引复位,腕屈曲尺偏位固定一个月。去除固定后,患者经2~3个月功能锻炼会逐渐恢复正常。
髋部骨折
髋部是下肢和躯干的连接部位,人在摔倒瞬间,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很容易造成股骨粗隆或股骨颈的骨折。
股骨颈部骨折。这是人体骨折中最难愈合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需3个月以上,其中尚有一部分患者的骨折不愈合并易发生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应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除了手术治疗,也有非手术的方法治疗骨折的。牵引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牵引可能会引起老年人的痛苦,护理起来也存在难度。所以,在受伤的早期,接受外科内固定是一个积极的治疗方法。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可以完全跳出原来对骨折导致的原因认识的误区,并不是缺钙才会发生骨折的,一个危险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摔倒都可以导致骨折的发生。需要大家对生活的细节多加留神,这个才是预防骨折的好的药方。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