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二)

    发布时间:2015-08-29   来源:中华康网   

  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左右,可分为原发孔型继发孔型两大类。

   

  1、房间隔缺损的自动闭合问题: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沈捷

  所谓自动闭合,即是指房缺在生后继续发育生长,直到缺损自动闭合(另外一个概念,房缺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长大的)。

  一般而言,原发孔房缺自动闭合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继发孔房缺自动闭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房缺自动闭合的年龄一般在6岁以内。直径3mm以内的房缺(或卵圆孔)在1岁半以前的自动闭合率几乎可以达到100%;3-8mm之间的房缺1岁半内几乎80%的几率可以自动闭合;大于8mm的房缺自动闭合的几率很小。

  另外一个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即右室明显增大的房缺自动闭合的几率比较小,右室大小正常的自闭率很高。

  所以,房间隔缺损的患者,一般不需要急着手术,由于8mm以下的房缺一般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也不容易加重呼吸道感染,所以完全可以在心脏专科定期(每3~6个月、甚至每年1次)随访心脏超声,观察是否有自愈可能。

   

  结合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因素认为,一般房缺最低的治疗起点是直径5mm以上,或者年龄1岁以上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可以适用于3岁以上,直径5mm~36mm之间(儿童一般不大于30mm)的除原发孔、静脉窦型房缺以外的任何类型。目前一般采用Amplatzer房缺封堵器,总费用与外科手术相近甚至更低。由于只穿刺1根股静脉,故创伤很小。缺点是有放射性(相当于一次CT扫描),另外需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半年。

   

  3、外科开胸手术:

  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和大小的房间隔缺损,缺点是体外循环、手术疤痕问题。

   

  4、所谓的镶嵌治疗:

  近年来少数单位采取开胸后超声引导下经右心房壁穿刺放置房缺封堵器,称之为“镶嵌治疗”。严格来说,这种方法仅仅是为了避免放射线和体外循环,但是仍然需要开胸手术。在外周血管穿刺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再选择这种方法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房间隔缺损的危害知多少? 
房间隔缺损患儿,如果缺损较大时分流量也大,导致体循环血流量不足而影响身体智力发育,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因此,较大缺损的房间隔缺损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