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又流行了,看一下网上的BBS,觉得事情远比新闻中公布的严重。不知今年是哪种病毒为主。我总觉得,现在孩子太讲卫生,是此病经常流行的最大原因。人生下来,就应该接触自然界中的各种病原菌,早晚是免不掉的。被动的躲避不如积极的接触。主动出击就是最好的防御。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内科王光强
我去年这个时候,在院里培训过手足病,这是当时培训时候的幻灯及讲义。逐一帖在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第一张
各位领导,主任,护士长,下午好
刚才吴医生讲了手足口病的防治指南,这是纲领性的文件,这其中还有一些细节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一下。
第二张:
今天有下面这些内容:(念一下)
先来看看 为什么婴幼儿易感染?
(把蓝字做一下动画效果,放大一下即可)
第三张:
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手足口病,增加一些感性认识。现在社会上很重视这个疾病,我们是医务人员,可能会有人来咨询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最好还是对这个病有个直观的认识。
这是一两岁半的小孩子,(2008年)5月3日由一网友发在丁香园上的。(说一下表现)…....
第四张: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病呢?
这就是流行特点决定的。一般每年都有小的爆发,每隔四至五年有一次大的流行。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接触过这些病毒,都是易感人群。尤其是五岁以前的儿童。每年小的流行不足以覆盖所有的儿童,所以每隔四至五年都会有一批易感人群积累起来。总有一天会形成爆发流行。
去年(2007年)我省临沂出现过一次大流行,今年应该发病率较其它地区会明显降低。但去年临沂出现的是COA16病毒流行,因为一例死亡患儿是死于心肌炎,这是COA16病毒的特点,如果今年的EV71流行,仍然还有爆发的可能。但这两种病毒都是小RNA病毒,或许会有交叉免疫,我也没有查到这方面的资料,如果有交叉免疫的话,这两种病毒就不会在短时间内连续爆发流行。
一般的情况是EV71病毒与COA16病毒交替流行,你方唱罢我登场。中间会有ECHO病毒的一些亚型参与其中。这与易感人群的积累有关
但这几年时间间隔有缩短的趋势。这是与儿童抵抗力的变化决定的。
其实这些病毒早已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是什么新物种,但为什么以前没有造成这么大有危害呢?
究基原因,还是人群抵抗力的变化。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好了,但抵抗疾病能力并没有提高。讲究卫生,即减少了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尤其是对于5岁以前的孩子。小孩子拼命吮手指也是获取外界抗原的有效方式。还有孩子感冒发热时滥用地塞米松、还有户外活动减少,这些均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同样的EV71,就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其实我们采取措施,避免接触,只会让易感人群越来越庞大,一旦爆发,后果更不妙,真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其实不光是孩子们,成人这几年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做为医生更是有深深的体会。以前认为免疫力正常者是不会感染深部霉菌的,而现在却经常碰上。
第五张:
再来认识一下手足口病
(大致讲一下特点:)这些水泡的特点是散在的,不会象麻诊,风诊那样形成一片,也不融合,水泡不容易破,一般是吸收结痂。这和水痘不同,而口蹄疫容易破溃,形成溃疡感染。
第六张:
还有几张
在这里讲一下关于手足口病的定义,这是一个很不确切的概念,只能算作一个“综合征”类的病名,如果明确病原体的话,就应该叫做“肠道病毒71型脑炎,脑膜炎,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等。或“COA16心肌炎、COA16感染”等。
第七张:
2 散发病例是怎么来的
第八张:
这次(2008年)在安徽阜阳出现的病情,还有个特点,有很大一部分病例,只是散发的,有的一个村子只有一两个患儿,之间并没有接触。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每一次大的流行以后,大部分人会获得抵抗力,一部分儿童或成年人就会成为病毒携带者。过几年,这部分儿童长大了。所在现在讲“较大儿童及部分成人是慢性带毒者,并不发病”,这部分病毒携带者与发病者的比例是100:1。
第九张:
还有一个特点:很多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如SARS、禽流感,都与季节有关,一旦条件成熟,就会遍地开花。还有一年四川流行的猪链球菌病,也是在多年罕见的闷热潮湿的环境中爆发。当时270多起病例,分布在近180个村庄,猪的流动性又不大,这只能用“自然环境成熟了”来解释。
所以我们现在讲,真正的流行高峰还没有到来,因为根据以往流行特点,高峰一般在5、6、7三个月。现在阜阳的病例每天在增加,显示高峰还在后面。这提醒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
第十张:
我们来了解一下流行趋势:目前发病正在上升……
第十一张:
顺便看一下重症及死亡患儿的年龄特点…..
第十二张:
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发病的高峰是在6-7月份,秋天还有个小高峰。季节性的特点非常强。
第十三张:
近几年全国的一个流行情况,也是表明发病高峰在6-7月份。有专家讲,今年发病高峰提前了一个月、
第十四张: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是今天中午的网上的报道,广东省新增病例1400多例,而在此之前只有1600例(2008年)
第十五张:
具体内容是这样的。。5月5日至5月6日一天的时间,就新增病例1400例....(2008年)
第十六张:
手足口病与口蹄疫是一回事吗?
去年(2008年)在临沂流行手足口病的时候,全临沂的猪肉及牛羊肉都卖不动了。因为大家都以为二者是一回事。所以我想重点介绍一下。
第十七张:
其实二者是不同的。不过还真有专家级的人对此认识不太清楚。网上有篇采访文章,有位疾控人员讲到,口蹄疫是不会传染人的。这虽然有利社会的稳定,但是不科学的。让我们来看看二者的区别:
一、疾病名称不同。口蹄疫的英文名为Aphthae Epizootic;手足口病的英文名为Hand,foot and moutn disease。
二、病原体不同。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体。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三、传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两瓣蹄子)动物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口蹄疫,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四、传播途径不同。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斑,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传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五、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发病机会很少。儿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状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不清,很少超过5岁以上者。
六、症状体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边、手指间、足趾端发生水疱,再1~2天水泡破溃,形成烂斑,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并发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在口腔粘腊出现疱疹,分布和颊粘膜、齿龈、舌边,并破溃成溃疡。随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现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疱疹,如绿豆、赤小豆大,单个性不融合,内含透明液体,终不破溃,3~5天自行吸收收缩。全身症状轻,病程约一周,预后良好。
七、流行依据不同。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潜伏期2~18一友3~8天常见;发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疱疹、溃疡损害两大特征。
第十八张:
这就是口蹄疫的表现。以水泡破裂,形成溃烂为主。
(待续)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