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在当前看来发病率是极高,有很多的儿童受到了该病的危害,而且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困扰,患上抽动障碍之后会有非常多的临床表现会出现,这也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应当了解的知识,一起来看看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指临床表现符合抽动障碍的一般特征,可以有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的运动抽动,或仅仅出现发声抽动,而且症状累及广泛,除面部、颈项、肩部肌群外,常累及上下肢、躯干,症状发生频繁,并且持久,往往超过1年。有少数仅表现为单纯慢性发声抽动。
临床表现2: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或一过性抽动障碍,常3岁后起病,4~7岁最为常见。是最为常见且较轻的一型,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运动抽动首发部位常为面部某肌群,首发于面部五官的交替抽动,如挤眼、皱眉、撅嘴、龇牙、咬唇、摆头、引颈、耸肩等。如以上症状此消彼现,并渐向上肢或下肢发展。
临床表现3:Tourette综合征又称发生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症状表现常面部肌肉轻微抽动开始,渐渐波及颈、肩、上下肢、躯干,可形成多部位复杂抽动。有的病例抽动及突然冲动性动作同时存在而表现为奇特的姿势、动作,如踢腿、下蹲、弯腰、走路旋转、不可克制地冲动性触摸物体及他人,或拍打、刺戳动作;严重者有自伤行为,如咬破唇、拔牙、戳眼、戳鼻等动作。
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青少年期起病、以一种不随意突发、快捷、重复、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的肌肉运动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常伴有情绪障碍、学习困难、产生违纪行为和社会适应困难,少数病例可出现自伤行为。抽动障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在我国对此病认识不足现象仍很普遍,常将其误诊为“沙眼”、“结膜炎”、“咽炎”等进行治疗,而少有成效;许多病孩未能被意识到患有抽动障碍,一些家长和教师也常把这些表现误认为是小孩的“坏习惯”而延误就诊。不少难治性病例,多与诊断和治疗被延误有关。
综合了上面的介绍之后,我们已经知道了抽动障碍这种疾病发生以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了,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以上这些的症状的话,那么就说明抽动障碍的出现,这种疾病不能拖延,要及时的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治疗。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