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来看会有很多的孩子出现小儿麻痹症的症状,危害到了患儿的健康,家长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小儿麻痹症的相关知识,妈妈们应当将小儿麻痹症疾病带来的危害重视起来,往下看为朋友们介绍一下小儿麻痹症的危害性是什么呢。
1、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在夏秋季节常常引起流行。患儿在病后的5天内,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而传染给健康人。
2、并发症的发生:多数人在感染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少数孩子经l-2星期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热、咽痛、流涕等感冒样症状,持续1-2天很快好转。绝大多数人通过这种隐性式轻型感染后而获得免疫力。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在热退后1-6天,出现第二次发热。这时孩子的发热不一定太高,但出汗明显,且伴有肢体的疼痛,患儿往往不愿抬头,也不要父母亲的抚摸。有的还会出现坐立不稳。发热约持续4—5天,在明显的出汗后而退热。
3、肢体瘫痪:与退热的同时,患儿出现肢体的瘫痪,而且多在夜间发生。因此,当早晨起身时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上肢或下肢出现瘫痪。此种瘫痪和脑部疾病引起的瘫痪相反,是弛缓性瘫痪。瘫痪的肌肉松弛无力,不能动弹。可以是双上肢、双下肢的全部瘫痪,但多数仅是一侧的下肢或上肢的瘫痪。也有少数患儿出现腹肌的瘫痪,严重的病例可出现呼吸肌的瘫痪,引起窒息致死。由此可见小儿麻痹症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起病时,病儿有急性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僵硬等。发热2~5天后,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待体温趋于正常后,瘫痪亦停止发展。瘫痪的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和不伴感觉障碍。任何肌群都可被侵袭,就在同一肌群中,各块肌肉以及每块肌肉的不同肌纤维的瘫痪程度都可不相同。可以有完全瘫痪、部分瘫痪或接近正常等不同状态。广泛性瘫痪比较少见,常见的受累肌肉是胫前、后肌,腓骨长、短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肌。上肢较少发生。
瘫痪的肌肉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病后3~6个月内,恢复比较迅速,以后进步就很缓慢。如果在病后两年内仍无恢复现象,则以后复元的可能性很少。此后,瘫痪肌肉日益萎缩和纤维化,肢体逐渐发生畸形,其原因是肌肉功能的不平衡,患肢的使用不当和负重不均匀,以及骨骼在异常体位发育和生长迟缓等。早期的畸形尚能纠正,晚期由于发生相应关节挛缩,使畸形固定,难于纠正;甚至发展为骨关节变形。
上面的知识之后,特别清楚的认识到了小儿麻痹症这种疾病的危害是什么了,大家应当正确的了解小儿麻痹症的知识,而且观察宝宝的发育情况,如果我们的宝宝出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症状,那么应当及时就医治疗,还要进行一些训练才行。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