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 CD)

    发布时间:2015-03-14   来源:中华康网   

  1.  定义:

  接触性皮炎的定义:皮肤或粘膜接触致敏物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

  2.分类:

  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3.病因与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and etiology)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皮肤性病科周平

  1)病因:

  ①动物性:昆虫、松毛虫、斑蟊虫等

  ②植物性:荨麻、橡树、补骨脂草、银杏等

  ③化学性:塑料、橡胶、金属、化工原料、药物等

  2)发病机制:

  接触致敏物大多为半抗原,与皮肤或粘膜接触后,先与表皮细胞的膜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此完全抗原再与表皮内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免疫反应性HLA-DR抗原结合,形成完全的抗原复合物。朗格汉斯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从而使T细胞致敏,进而转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此为初次反应,大约需4天左右完成。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即进入二次反应阶段,完全抗原再与致敏的T细胞作用,使T细胞产生淋巴细胞因子等炎症因子,使机体在24~48小时内产生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流程图:

  半抗原+表皮细胞膜蛋白→完全抗原+朗格汉斯细胞HLA-DR抗原→完全抗原复合物  APC  T细胞→T细胞活化、增殖→记忆T细胞、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T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和炎症因子→皮肤炎症反应。

  Langerhans细胞的作用――抗原提呈。

  4.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s)

  一般特点:

  1)接触致敏物后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起病一般较急,病程较短。

  2)皮损好发于接触部位,主要是暴露部位。

  3)皮疹单一,一般为急性皮损,以红斑为主,可伴水疱、大疱,境界清楚。

  4)自觉瘙痒、烧灼感,可有疼痛感。

  5)有自限性。

  图片演示各种原发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

  5.诊断与鉴别诊断(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1)诊断要点:

  病史:接触史、职业、环境等。

  皮损特点:

  斑贴试验(patch test)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简单、可靠的办法,具体内容见总论部分介绍。

  2)鉴别诊断:丹毒、烟酸缺乏症、手足癣、湿疹等(幻灯片讲解,简单)。

  6.治疗(treatment):

  1)一般治疗:查找并去除致敏物,避免再次接触。关键!

  2)抗组胺药:扑尔敏、西替利嗪、皿治林等。

  3)皮质激素:小剂量短疗程,一般用于急性皮炎。

  4)辅助治疗药物:vitc、钙剂等。

  5)局部治疗:以散热止痒、保护安抚为主要原则,常用洗剂、粉剂、乳剂、溶液等剂型。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皮炎的一些分类 
皮炎和湿疹常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代表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湿疹一词没有特殊的含义,而皮炎则有限定的意义。若用皮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