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斜视的预防是非常的重要的,尤其是家里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担心,现在的电子产品又是非常的普及,所以说很多的时候我们非常的担心孩子看视频玩游戏的时间过长,造成眼睛近视或者是斜视,眼睛的问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很好的了解斜视的形成以及预防斜视的方法。
斜视即两眼视物不协调。新生儿早期因眼肌调节功能不良,常有一时性斜视过程(又名:生理性斜视),如不及时纠正,长期如此有可能发展成为斜视。
疾病简介
斜视是在异常情况下,双眼不协同,在双眼注视状态下出现的偏斜,在正常双眼注视状态下,被注视的物体会同时在双眼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成像。在双眼注视状态被干预下出现的偏斜,称为隐斜。分型斜视常分为内斜视、外斜视、”A”型和”V”型斜视、以及垂直斜视。(一)内斜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麻痹型和非麻痹型(共同性)。麻痹性内斜多见于成人后发生的斜视。非麻痹型(共同性)内斜是儿童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又可分为:非调节性、调节性和部分调节性。在出生6个月前发生的非调节性内斜,称为先天性内斜;6个月后发生的非调节型内斜,称为获得性内斜。
1.共同性(非麻痹型)内斜视
(1)非调节性内斜
1)先天性内斜视:占所有内斜视的50%。原因尚不明确,在出生6个月时就表现出明显的偏斜,各个注视方向的偏斜角基本相等,同时不受调节的影响。其发生与屈光不正或眼外肌麻痹无直接关系,可能由于支配集合和发散(双眼各朝颞侧方向运动)活动的上核神经控制系统的问题,部分病例是由于主持水平活动的眼外肌的解剖微量错位引起。先天性内斜视的偏斜角通常较大(>40△),外展功能受限,由于过多使用斜肌,在18个月左右可能出现垂直位偏斜。大部分先天性内斜视的屈光不正为低度或中度远视。若存在屈光参差,可能会发生单眼弱视;若经常双眼交替注视,则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比较均等。 治疗:首先应治疗弱视。3D以上的远视者,必须配戴眼镜,以确认调节的下降能缓解部分偏斜。待弱视治疗完成后,可考虑手术,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减弱双眼的内直肌;②在同一眼上施行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
2)获得性内斜视:一般在2岁以后的儿童期发生,与调节无关,斜视角比先天性的小,但可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增加,这是区别与先天性内斜的要点。其治疗同先天性内斜视。
(2)调节性内斜视:调节的生理机制正常,但相关的集合(双眼各朝鼻侧运动)反应过度,同时相对融像性发散不足时,就出现调节性内斜。
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有两方面:①高度远视状态需要很高的调节,因而出现内斜;②高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率),同时伴有低度或中度远视(约1.5D远视)。
治疗: ①高度远视引起的调节性内斜:一般在2~3岁时出现,偏斜角或大或小,使用全矫方式可使眼位正常; ②高AC/A引起的调节性内斜:其偏斜角在近距大于远距,通常为远视,治疗方法为全矫加双光镜。
(3)部分调节性内斜:部分是由于眼外肌的不平衡,部分是由于调节/集合的不平衡,是一种混合机制诱发的。虽然抗调节治疗可以减低偏斜角,但单纯的抗调节治疗无法完全消除内斜,早期应在训练治疗后行手术治疗。
2.麻痹性内斜视 由于一条眼外肌或多条眼外肌麻痹或运动受限所致。通常见于一条或两条外直肌麻痹,或双侧的外展神经麻痹;也可能是眼眶内侧壁骨折等引起的内直肌的损伤;以及Duane后退综合征。外展神经麻痹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成人;颅内肿瘤的初期体征也常表现为外展神经麻痹。 典型表现为远距注视时的偏斜程度比近距的大,麻痹眼注视时的偏斜角大,朝麻痹眼侧注视时的偏斜程度最大。
治疗:获得性外展神经麻痹的初期治疗是遮盖麻痹眼,或使用棱镜,还可使用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拮抗肌(内直肌)内来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治。6个月后尚未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此外,内眦赘皮可造成“假性内斜”,应注意鉴别。(二)外斜视 发生率比内斜视低,特别在儿童。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率增高。外斜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性,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外斜,其孩子有较高的外斜或高度外隐斜的趋向。
外斜视通常分为固定性和间歇性。
1.间歇性外斜视:在外斜病例中约占一半。通常在1岁左右就发生,但在5岁左右表现较明显。追踪病史,可发现外斜程度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严重。远距注视时外斜明显,在近距一般能融像,不表现为眼球偏斜。辐辏功能一般较好,一般与屈光不正无直接关系。由于间歇性外斜的儿童在部分时间能融像,因此较少发生弱视。 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屈光不正矫正和弱视训练。若AC/A很高,则可使用负镜来推迟手术时间。抗抑制训练或辐辏练习,也可暂时缓解外斜程度。 ②手术治疗:当间歇性外斜患者的融像功能逐步减退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当观察发现显性外斜出现的时间增多、外斜角增大、近距注视时也开始出现外斜,就说明融像功能在逐步减退。手术治疗不仅能改善外观,同时能减少复视和其他视觉疲劳症状。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偏斜角的测量结果。当远距偏斜角大时,可选择双侧外直肌后退术;当近距注视也出现较大外斜角时,可考虑性内直肌缩短并外直肌后退术。
2.固定性外斜视:比间歇性外斜发生率低。可在出生时发生,也可由间歇性进展为固定性。在婴儿期发生的固定性外斜,通常有潜在的神经性疾病。 固定性外斜的程度可大可小。若一眼视力很低,则偏斜角会很大,眼球内收受限,也可能出现垂直偏斜。在6~8岁获得的外斜,通常会有单眼抑制,不然会出现复视;若外斜的发生是由于一眼的视力太差,则无复视。当无明显的屈光参差,很少出现弱视,一般为双眼交替注视。
治疗:通常需要手术。其方法和矫正的量同间歇性外斜。可微量过矫些,术后可能会出现复视,但大多数能很快适应。若一眼视力较低,则术后眼位稳定性较差,有可能重新出现外斜,且外斜量比原先更大。
(三)A和V型斜视 水平位的偏斜程度与垂直方向有关,即当上方注视的水平偏斜角和下方注视时的水平偏斜角不同时的斜视,称为A或V型斜视。A型表现为上方注视时内斜较下方注视时多,或外斜较下方注视时少;V型正好相反。A型相差10△为有临床意义,V型相差15△有临床意义。该类型通常伴有斜肌的功能过强,A型一般为上斜肌过强,V型一般为下斜肌过强。 治疗:手术。对明显的斜肌功能过强需要手术处理。若无明显的斜肌过强,可通过对水平眼外肌肌腱垂直分离而达到控制的效果。
(四)垂直斜视 垂直斜视比水平位斜视少见,通常为成年后获得性。其命名习惯是根据眼位高的眼,而不是根据注视眼或视力好的眼。病因很多。先天性的解剖异常而引起的眼外肌起止点异位,颅内损伤引起的上斜肌麻痹,眼眶肿瘤,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甲状腺性眼病等均可引起。 临床表现:因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若斜视发生在6~8岁以后,则或多或少出现复视。该年龄前,由于感知适应性较强,在有斜视的注视眼位通过抑制或发生视网膜对应异位点达到限制复视;在无斜位的注视眼位,将无抑制并具有正常的立体视。垂直斜视者可能伴有异常头位。诊断:了解病史至关重要。不同注视位和头位偏斜时的棱镜检测和遮盖试验的结果,可以基本判断出垂直斜视与否;观察眼球转动时是否受限,对诊断也很有价值。 治疗:当偏斜角小,或为共同性偏斜时,可使用棱镜;对于持续性复视者,需要单眼遮盖。若偏斜较大,复视持续存在,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定量性测量的结果。
(五)隐斜视 是一种潜在的双眼分离现象,只有在双眼同时注视状态被干预时才出现,如将一眼遮盖时。在双眼同时注视时,隐斜患者双眼能很好协同,可以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但当一眼被遮盖时,被遮盖眼将移至休息的斜视位置,一旦遮盖被去除,双眼立即协同一致。小量的隐斜度对大多数人来讲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来说,患斜视的多为儿童,即使是成人的斜视,也多为儿童时期形成.如果双眼没有器质病变,并且视力正常,双眼单视功能正常,一般不会产生斜视.眼外肌不平衡会引起非共转性斜视,近视或远视或会引起共转性斜视.所以对高中生来讲,保护好眼睛以防止受到外伤,养成好的用眼习惯,以免出现近视,这才是最重要的.
下列方法可以防治新生儿斜视:
1.注意儿头位置,不要使其长期偏向一侧。
2.小儿对红色反应较敏感,所以可在小床正中上方挂上一个红色带有响声的玩具,定期摇动,使听、视觉结合起来,有利于新生儿双侧眼肌动作的协调训练,从而起到防治斜视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介绍的斜视的形成,以及预防斜视的方法,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够对于您的身体健康带去帮助。其实生活中,预防斜视,就是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我们不是能够做到万事俱备,但是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最后祝愿患有斜视的患者早日的康复。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