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许多国家,例如美国,前列腺癌的年发病率居男性肿瘤的第1位,死亡率居第2位。
我国的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远不及欧美各国,但近半个世纪以来也增长迅速,应予以重视。
一、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最具临床意义的生物学行为就是远处转移,有远处转移表明病程进入晚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泌尿外科郑凯
晚期癌发生骨转移十分常见,前列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死于前列腺癌的患者中85%~100%合并骨转移。
前列腺癌细胞最易转移到血管丰富的承重骨,如长骨近端、脊椎、骨盆,以及肋骨等红骨髓最丰富的部位。椎静脉丛(Batson丛)系统具有压力低、容积大、静脉瓣结构薄弱与肋间静脉和骨盆静脉相交通等特点,故癌细胞易沿静脉血流可转移至脊柱和骨盆。
癌的骨转移无疑会严重损坏骨的原有功能,包括骨的结构性承重功能和造血功能。
如果骨转移的范围过大,患者还会出现高钙血症。
所有这些功能损坏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患者的顽固性疼痛、强迫性体位、病理性骨折、再生障碍性贫血、高钙血症、昏迷、肌无力和麻痹。
约90%以上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是疼痛,通常出现在确诊前几天甚至几个月。
不少脊柱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表现为后背疼,可无脊髓压迫症状。
脊髓或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的典型表现是:疼痛、虚弱、自主功能障碍、共济失调。
压迫的机制:因成骨性病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引起椎管狭窄;脊柱节段性骨质破坏、崩溃和错位,椎体严重破坏压迫脊髓。脊柱还可能出现成角畸形,预后不良。多数肿瘤转移灶在椎体后方,经浸润和破坏椎弓根,蔓延到硬脊膜外腔压迫脊髓。
同位素骨扫描对骨转移较敏感,但假阳性率至少30%。
而X线诊断只在骨质破坏超过30%时方有阳性表现,X线诊断骨转移要晚于骨扫描6个月左右。
MRI可较早确诊骨转移,并能排除骨扫描的假阳性,但费用很高。
二、不同治疗后发生骨转移癌的自然病程
1.等待观察:
2.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根治手术后发生骨转移的很少见,如同时给予相应的辅助治疗则更为少见。
根治术后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Gleason分级≥7、存在精囊或淋巴结转移、术后2年内发生生化复发等。
3.放射治疗:放疗后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Gleason分级≥8、放疗前PSA>20ng/ml、临床T3/T4期、淋巴结有转移、放疗后PSA最低点> 4.0ng/ml等。
4.内分泌治疗: 单纯接受内分泌治疗,或放疗或根治术后复发再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如果治疗失败,一般在1.5~2年内会发生骨转移。已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如果PSA开始升高,则一般在11~52个月内会出现新的病灶。
三、治疗
1.内分泌治疗:
早在1940年,Huggins和Hodges率先倡导双侧睾丸切除术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属于姑息性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愈。
(1)双侧睾丸切除术: 自1941年Huggins等报道双侧睾丸切除术,该术式成为标准的内分泌治疗方式。去势手术能迅速去除血循环中95%的雄激素,缺点是可引起阳痿和骨质稀疏。
(2)雌激素: 乙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治疗晚期前列腺癌,虽然能有效地抑制血辜酮水平,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体液潴留、血小板凝集,甚至动脉、静脉栓塞等心血管的严重毒副作用。
(3)LHRH激动剂: LHRH激动剂抑制垂体释放LH,使睾酮降至去势水平。
LHRH激动剂治疗的第1周,睾酮暂时释放,症状突然加重,产生骨痛反弹现象(称为"flare"),如有脊柱骨转移,可能发生脊髓损伤。
因此,骨转移患者首先应用缓退瘤数人后,再应用LHRH激动剂,可避免症状加剧。
临床常用的LHRH激动剂有抑那通、诺雷德,每月注射1次。
(4)抗雄激素治疗: 抗雄激素是指阻断或减少雄激素产生作用。
非类固醇抗雄激素有:缓退瘤(flutamide)、康士德(casodex)等。
类固醇抗雄激素有:cyproterone acetate等。
临床观察经药物或去势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再经缓退瘤治疗,约1/3病例有效;而单纯缓退瘤治疗失败,再行去势治疗的病例几乎无一有效。
缓退瘤副作用为肝功能损害、腹泻、男乳女化、恶心、呕吐等。
近年来,缓退瘤的撤除反应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撤除反应是指30%-40%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经联合激素治疗后,病情出现恶化,PSA再次升高,此时患者停用缓退瘤,病情反而会出现好转的表现,80%-90%患者有效。
对撤除现象的一种可能解释为,雄激素受体结构发生变化,突变后的受体可使抗雄激素对肿瘤生长反而起到外源性激活作用。
康士德不增加促性腺激素浓度,也极少影响雄激素水平。每日服用50mg,既可达到去势的效果。
副作用为50%患者出现乳腺肿胀、触痛,未见腹泻。
(5)联合激素治疗--最大雄激素阻断(maximal androgen blokade,MAB):
手术或药物去势只是可以阻断睾丸的雄激素(约占血循环中95%);而源于肾上腺皮质的少量雄激素类固醇,无活性的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和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可以在外周组织(包括前列腺)合成为有活性雄激素。
故在1982年,Labrine等人率先提出应用缓退瘤联合LHRH激动剂或手术去势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联合治疗方案既彻底又安全(抑制反弹)。对于一般情况好、骨转移病灶小的患者,选用MAB的方法能明显改善预后。
然而,1995年Lancet发表了一项5710例大样本荟粹分析,综合了22项研究结果显示,单纯去势与MAB治疗相比,5年存活率分别为22.8%及26.2%,无统计学意义。
学术界对MAB褒贬不一。
2.化学治疗:
目前尚无对前列腺癌有肯定疗效的化学治疗药物。
美国FDA提供的资料表明,docetaxel(单一或联合雌二醇氮芥),盐酸米托蒽醌(Mitoxantrone),或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联合强的松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有效。
单一雌二醇氮芥疗效并不优于DES,可能适合于晚期未分化,预后差的前列腺癌患者。
3.双磷酸盐药物:
双磷酸盐是内源性焦磷酸盐的类似物。
双磷酸盐药物的治疗作用对成骨性病变和溶骨性病变同样有效。
4.核医学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
患者常合并难以忍受的骨性疼痛症状。
有文献报道89Sr(89strontium)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89Sr治疗的主要副作用为血小板减少。
89Sr是唯一FDA批准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同位素,此外,153Sm(153Smarium),186Re(186Rhenium)及放射性亚磷酸盐-32亦可控制转移性前列腺癌骨痛。
5.半身放射治疗:
半身放射治疗适用于多处骨转移,骨性疼痛,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
6.前列腺癌骨转移引起的脊髓压迫的治疗:
对骨性压迫脊髓或马尾的治疗是姑息性的,治疗只是缓解症状,保存或恢复行动和膀胱功能是治疗成功的标志;
标准治疗方法是放射和外科减压,单一或联合应用;
外科减压可采用后入路(椎板切除术)或前入路椎体切除术和脊柱固定术,一些病例适于牵引。
脊髓压迫的放射治疗,尚无适宜的每日量和总剂量。
对那些截瘫或进展迅速的严重神经损伤患者,首选治疗是外科减压,解除疼痛也是治疗的主要目的,皮质类固醇能减轻神经症状。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