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的介入诊治

    发布时间:2015-06-15   来源:中华康网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我国每年死于脑中风的患者人数超过100万,而脑血管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外血管狭窄既可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可继发血栓形成造成脑梗死,还可因狭窄处的血栓或粥样斑块脱落阻塞远端脑血管造成脑栓塞。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唐海洋

   

  如何诊断脑血管狭窄?

  反复发作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水岭脑梗死均提示可能存在脑血管狭窄。这类患者可能有一侧脉搏减弱、延迟、甚至缺乏,在颈动脉分叉部、锁骨上窝、眼眶部及头后部下方常可听诊到血管杂音。

  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无创的检查有彩色多普勒超声、TCD、MRA、CTA等,当上述检查考虑有颅内外血管狭窄时,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就十分必要了。全脑血管造影术被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可以动态、全面的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变异情况、侧支代偿情况、Willis环情况和计算狭窄率。我院自2010年9月引进大型平板数字血管造影机后,神经内科已开展数十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多例脑血管狭窄及颅内动脉瘤,通过介入治疗,大部分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图1: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左侧颈总动脉狭窄

  

     图2: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并溃疡型斑块行成

  

         图3: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

  

   图4: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

   

  如何治疗脑血管狭窄?

  目前脑血管狭窄的治疗大致分为三类:①药物治疗;②外科治疗;③介入治疗。由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加上微创手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开展,脑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并且具有很好的预后效果。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和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相继开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脑动脉狭窄,并针对此种方法的脑栓塞、再狭窄等并发症研制出相应的脑保护装置及防止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的方法,使脑血管介入治疗成为现实。这种介入手术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适应症范围广、再狭窄率低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

  

   

  图5:一般经股动脉穿刺进行介入手术、创口仅2~3mm

  

   

  图6: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过程示意图A:放置保护伞,B:球囊扩张狭窄血管,C:释放支架,D:回收保护伞,支架放置成功,血管狭窄消失(此图来自网络)

  病例:胡某某,男性,72岁,诊断“多发性脑梗死、TIA”,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 、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并溃疡型斑块行成(见图1、图2),经我科介入手术,植入两枚支架(见图7、图8),解除了左侧锁骨下动脉及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再次脑梗死风险明显降低。

          

  图7: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

  

    图8:颈内动脉支架术后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cerebro vascular disease ,CVD)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血管损害而引起的脑组织病变。广义上,脑血管病变包括由于栓塞和血栓形成导...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