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骨质疏松患者更适合“促新骨”治疗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中华康网   

  ‍‍

  骨质疏松是Pom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第二类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者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证。第三类是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者成人,多半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女性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两个类型: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II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医科邓伟民

  ‍‍‍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订时,必须首先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和归属,针对不同的患者制订出有效、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的是:减轻骨质量病变、缓解骨骼疼痛、降低骨折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通过补充骨骼所需的微量元素促进骨骼矿化的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吸收水平的药物,如雌激素、双磷酸盐、降钙素;以及通过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形成的药物,如氟制剂和甲状旁腺激素(PTH)。针对临床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其选择和应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其中,“促新骨”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其增殖和活性,或加强对成骨细胞的募集和分化,刺激新骨生成,从而达到使成骨水平提升、增加骨量、缓解骨质疏松的各种症状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其适用人群是在未来有骨质疏松相关的高骨折风险的男性和女性患者,包括已经临床或影像学诊断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它骨质疏松相关性骨折的患者,骨密度(BMD)在骨质疏松诊断范围内的患者,或即使尚未有骨折发生但BMD非常低(T值≤-3)的患者。此外,该疗法同样适用于先前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的患者,即在治疗期间发生骨折或发生迅速且大量的骨量丢失,或者经常规治疗仍无法阻止持续的骨丢失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是目前唯一被认可的骨合成代谢治疗药物,相对于其他抗骨重吸收的治疗方法,它可以较明显的增加骨量(尤其是脊柱的骨量)。PTH首先促进骨形成,随后再同时促进骨形成和骨吸收,并以刺激骨形成为主。由PTH促生的新骨可以恢复骨微结构,包括改善骨小梁的连贯性和增加皮质骨厚度。此外,骨形成也可在骨膜表面被诱导,并可能影响到骨骼的尺寸和形状,虽然这一点还未得到完全的证实,但这对骨强度无疑有额外的正面影响。PTH疗程为18-24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促新骨”治疗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是那些有高骨肉瘤风险、佩吉特病史、无法解释的碱性磷酸酶升高的患者,儿童,以及出现干骺端不骨化的成人均不适合使用该疗法。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骨质疏松有什么危害 
骨质疏松症是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是目前世界上绝经后妇女、中老年人中发病率、死亡率及保健费用消耗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