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西医常规治疗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利弊

    发布时间:2016-01-06   来源:中华康网   

                         四川省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科的常见病,因其起病突然,皮肤出血点、瘀斑、鼻腔出血、牙龈渗血等出血表现突出,家长恐慌、着急,到医院就医要求医生想方设法尽快缓解孩子的病情。面对急切为孩子求治的家长,西医医生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环孢菌素A,甚至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都给病人用上,甚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想尽快稳定病情、缓解病情。作为常规治疗,这是所有患者都经历过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刘松山

       孩子家长的迫切愿望与心情可以理解,一些医生的初衷也是好的。但是,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不例外。一些生物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化学因素(如某些药物、苯)等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或其他破坏血小板的机制,使血小板迅速被破坏,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减少,正常止血功能遭到破坏,容易发生出血、出血不易止住。机体面对外界某些因素的打击,出现一时的免疫功能紊乱,是机体应激反应的结果。

  大宗病例观察表明,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起时给与适当的对症处理,严密观察,4~12周后,机体自身或在药物适当干预下,经过一定的时间,能够由应激状态恢复正常,多数急性发病者能够自愈。如果病情在此阶段未能控制,病程迁延,急性者将逐步发展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常规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方案,西医采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输注,能够减少血小板破坏、迅速提升血小板,但并不意味着机体免疫功能已恢复正常,而仅是机体整个免疫系统被抑制的结果,环孢菌素A、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也大致如此。而外源性的血小板输注,在血小板存活期过后,治疗效果也告结束。因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病期用药的药理作用消失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并未恢复正常,仍然会破坏自身血小板,血小板还会重新降下来。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环孢菌素A、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或抑制B淋巴细胞,或抑制网状内皮细胞功能,或抑制T细胞功能,大剂量的、长疗程的应用于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身上,其产生的远期影响是很难预料的,且随着疗程和用量的加大,其药物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大。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机体如何调节各种免疫功能、各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更何况儿童的免疫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功能还在完善阶段。显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以强烈的或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不合适的,如此虽然可抑制异常的免疫,但对正常免疫的抑制也是不容忽视的。很难想象机体会在免疫抑制下协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并达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对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剂量或长疗程的免疫抑制治疗应慎之又慎,在全身症状不典型时,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不应治疗过度。

  近几年临床观察发现,现在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为慢性的较前增多,而由急性转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原因很难说与当初的过度治疗没有关系。因此,对于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不调整治疗方案和策略,积极寻求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仍然处于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恶性循环中,可能会一直生活在血小板减少、出血、西药巨大副作用的痛苦之中。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认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ITP的确诊必须强调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感染史、服药史、毒物接触史、家族成员出血史或乙肝、红斑狼疮病史;查肝胆B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