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症状不一定是精神病,可能是胰腺在作怪--胰岛细胞瘤

    发布时间:2015-06-20   来源:中华康网   

  

  胰岛细胞瘤属于胰腺内分泌肿瘤,发生率较低,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4/100 000,起源于胰腺的胰岛细胞,主要分泌胰岛素,然而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应用,实际上许多肿瘤是呈混合性的,来源于胰岛的不同细胞,分泌多种激素,但以其中某一种为主,其他激素因量少或无显著活性而不引起临床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以起源于胰岛的b细胞为主的肿瘤,约占胰腺内分泌肿瘤的70%-80%,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发生低血糖症状。胰岛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由Whipple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描述了胰岛细胞瘤的典型症状,也就是 Whipple三联征: ①自发性周期性发作性低血糖症状,多于空腹或劳动后发作;②发作时血糖低于2. 8 mmol/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目前仍作为诊断胰岛细胞瘤的临床标准。山东省立医院肝胆外科崔现平

  

  根据典型的低血糖反复发作表现,Whipple三联征,发作时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较低,且与血糖比值>0.3,诊断为胰岛细胞瘤并不难,但具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表现非特异性,最初多误诊为颅脑神经系统疾病,甚至精神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低血糖症状发作越来越频繁,机体长期处于严重低血糖状态,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所以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但胰岛细胞瘤瘤体往往较小,定位诊断较困难,同时定位诊断也是手术切除的关键所在,因此术前对胰岛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十分重要。

  

  胰岛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过去认为胰岛细胞瘤多位于胰腺的体尾部,实际胰头、体、尾三部的发生率基本相等,而且肿瘤的大小和功能不一定呈正比关系[1]。B超以其无创、廉价、方便、可重复操作性等优点,可发现直径大于1cm的肿瘤,作为胰岛细胞瘤的常规检查,但B超敏感性低,特别是肿瘤瘤体较小,加之患者多肥胖,更加降低了肿瘤的检出率。近年随着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IOUS)的应用,肿瘤检出率定位有了很大地提高,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术中扪诊和联合应用术中B超, 可检出位置较深的直径小于0.5cm的微小肿瘤,不仅可寻找和定位肿瘤, 排除或发现多发性肿瘤, 而且可显示肿瘤与胰管、胆管、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选择切除肿瘤的入路,减少术中出血和胆胰管损伤,预防术后严重的胆胰漏,术中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大,对于那些术前影像学检查仍不能定位诊断,但胰岛细胞瘤定性诊断明确的患者,显得更为重要。CT和MRI对胰岛细胞瘤发现阳性率较高,国内大宗病例统计显示B 超、CT 和MRI的阳性率分别为33. 5 % , 45. 8 % , 59. 5 %[2] 。利用CT的薄层(2mm)扫描和对比剂强化分期扫描可明显增加肿瘤的检出率,有明显的增强效应,表现为均匀或环状强化,为胰岛细胞瘤较为特征的表现。MRI检查示应用其不同的序列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同样可利于肿瘤的定位诊断。上述方法均为无创性检查,在临床上应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使肿瘤得到最佳的定位诊断。侵入性检查方法有选择性动脉造影(DSA)、经皮肝穿刺门静脉置管分段取血测定胰岛素(PTPC)、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测胰岛素(ASVS) 等,它们的定位诊断阳性率较非侵入性检查明显提高,但因其操作的复杂性和有创性,临床上广泛应用受到限制。Hashimoto等[ 3 ]等认为对胰岛细胞瘤过多的术前定位检查并不必要,只要临床表现典型,诊断明确,可直接行手术探查联合术中超声对肿瘤做出定位诊断同时手术切除,但是我们认为术前应尽量争取准确定位, 以避免手术的盲目性,加之随着目前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选用合理的检查方式,或者联合应用相互补充印证,对胰岛细胞瘤的术前定位并非相当大的难度,盲切已逐渐废弃[4-5]。

  

  治疗胰岛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解除激素的过度分泌而缓解症状,对于无功能的胰岛细胞瘤主要是切除肿瘤后,缓解肿瘤对周围器官的压迫以及本身可能发生的出血、感染等而引起的症状,更重要的是防止了肿瘤的进一步恶变和转移。具体的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胰岛细胞瘤多具有完整的包膜,于正常的胰腺组织界限清除,绝大部分肿瘤可局部完整切除,然后封闭胰腺创面,切除前后宜均行术中超声检查,特别是肿瘤深在于胰腺组织内者,进一步明确肿瘤位置,最好超声扫描除肿瘤位置外的整个胰腺,探查有无其他遗漏肿瘤,同时确定肿瘤与主胰管等结构的关系,避免手术损伤主胰管而术后发生严重的胰漏。于手术前、肿瘤切除前、肿瘤切除后每15-30分钟检测血糖至血糖上升,同时切除肿瘤后立即送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证实为胰腺内分泌肿瘤,并且完整切除,方可关腹。本组其中有一例患者切除肿瘤后血糖持续不升,超声反复扫探胰腺未发现肿瘤残留,遂给予输注少量葡萄糖,测血糖上升,然后再每15-30分钟测血糖,至1.5小时,血糖水平不下降,方结束手术,术后检测血糖未再发生低血糖。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一般仅能判断是否为胰腺内分泌肿瘤,术后石蜡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具体性质,切除的胰岛细胞瘤绝大多数呈多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表达,其中一例患者呈8种标记物表达,单纯insulin阳性表达的仅2例,也就是说临床上单纯的胰岛素瘤并不多见,更常见的是以胰岛素分泌为主的多种激素表达的胰岛细胞瘤,所以临床仍然表现为典型的低血糖反应。

  

  对于位于胰腺尾部的肿瘤可行肿瘤在内的胰腺尾端切除,然后封闭胰腺断端,但是位于此处的肿瘤往往于与脾脏脾脏血管毗邻甚至粘连,手术中注意保护,特别是体积较大的无功能或恶性胰岛细胞瘤是,经常需要联合脾切除,本组患者有5例联合脾切除。位于胰头钩突部的胰岛细胞瘤,处理最为棘手,因为此处结构复杂,血运丰富,手术易损伤主胰管、胆管以及十二指肠以及周围血管等,而且此处损伤了主胰管一般不能自行愈合,所以手术过程中充分应用术中超声,避免损伤上述结构,必要时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甚至Whipple手术。一部分肿瘤位于胰腺近颈部,或者胰腺本身较纤细,加之肿瘤深在时,完整切除肿瘤后,胰腺组织大部分缺失,超声证实主胰管明显损伤,甚至完全离断,此时可将胰头短端封闭,注意寻找胰管并确切结扎,胰腺尾侧断端与空肠行胰肠Roux-en-Y吻合,尽可能保留大部分胰腺组织,维持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胰岛细胞瘤手术切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漏,本组病例有18例发生胰漏,发生率达28%,其中1例持续胰漏达半年之久,考虑术中可能损伤较大的胰管甚至主胰管。发生胰漏的原因除了手术损伤胰管外,还有可能就是胰腺断端处理时过度结缝扎,导致胰腺组织坏死,脱落甚至感染,而产生胰漏。一般轻度的胰漏经过充分引流并适当抑酸抑制胰酶分泌治疗后,多短期内愈合,对于不能愈合或者引流不畅的患者,则形成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则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为了预防胰漏,手术切除肿瘤过程中,边切除周边均仔细结扎小胰管、血管,然后用无创伤针线仔细封闭创面,重要的是胰腺创面放置有效的引流管,而且引流管不易过早拔除,至每日引流量少或消失,引流液淀粉酶<1500u< span="">,腹部超声证实腹腔内胰腺周围无积液后方能拔除,同时术后应用抑酸、抑制胰酶分泌药物及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完整切除胰岛细胞瘤后,血糖迅速上升,而且相当部分患者短时间内会有血糖明显反跳性升高现象,本组病例达85.9%,近日一例患者术后第一日空腹血糖高达29mmol/L,经低糖用药并应用适量胰岛素,术后第15日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胰岛细胞瘤长期分泌大量的胰岛素,对常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当肿瘤切除后,胰岛细胞短时间内仍处于低分泌水平状态,在高血糖的持续刺激下,通过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b细胞逐渐恢复正常分泌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正常代谢和利用。而且术后血糖的恢复时间与术前病程的长短呈正相关性。术后长时间的持续高血糖状态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而且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术后高血糖时应用适当的胰岛素至血糖恢复正常是必要的。

  

  胰岛细胞瘤完整切除预后良好,复发率低,有文献报道术后复发,主要是由多发性胰岛细胞瘤的手术遗漏、手术切除不彻底以及异位的胰岛细胞瘤等所致,所以术前定位诊断准确,手术中联合术中超声仔细探查,完整而彻底的切除肿瘤是治疗胰岛细胞瘤的关键[6]。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胰腺内分泌肿瘤是什么 
胰腺内分泌肿瘤人群发病率约在(1~4)/10万,仅占胰腺肿瘤的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比例约为13:9,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是源于胰腺多能神经内分...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