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肝血管瘤

    发布时间:2015-01-23   来源:中华康网   

     最近很多病人咨询我,问了有关肝血管瘤的一些问题,本人在这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浅谈下有关肝血管瘤的诊疗知识,仅供同门及患者参考。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多在30-50岁多见。男女比例约1:5~6 。在组织学上, 肝内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俗称肝血管瘤。肿瘤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但以右肝多见。最小的仅在显微镜下才能确诊,大的可有10千克。本病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年至十年之久。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陈梅福

1 病因

    肝血管瘤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 先天性发育异常(起源于肝内的胚胎性血管错构芽)是最为人们接受。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是肝内毛细血管感染后变形, 致毛细血管扩张成空泡状, 其周围血管充血、 扩张,区域性血循环滞留, 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甚至最近有学者发现肝血管瘤组织来源均为肝动脉系统。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

2.临床症状

    瘤体小时可无任何症状, 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剖腹术时被发现。当肿瘤增大直径>4cm时有少数病人会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肝肿大或压迫胃肠等邻近器官而引起上腹部不适、 腹胀、 腹痛、 食欲减退、 恶心、 科等,少数因肿瘤破裂或蒂扭转而呈急腹症表现。自发性破裂出血即使是在大血管瘤中也十分罕见 。在巨大血管瘤中偶见程度不等的、 以消耗性凝血机能障碍为特征的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另也有罕见的胆道出血者。

3. 结合病人有无肝病病史、 血清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经B超检查多可确诊,或经B超结合CT或MRI确诊。具体影像分析在这就不做详细讲解。

4.肝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肿块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及诊断的准确性。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需要治疗,但应每隔3-6个月做B超检查。动态观察肿块变化。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以病人获益、 安全、 有效为原则,总结出以下几点:1)肿块直径大于10cm。2)肿块直径小于10cm的有发生外伤性可能的且有大出血的.3)肿块直径3-6cm的,肿块小,但有临床症状,或不排除其他肿块性质的,符合上述任何一点需要手术介入。

4.1手术方式的选择:肝切除术、 血管瘤剥离术、 血管瘤缝扎术、 肝动脉结扎术、 微波固化术、 射频热毁损法、 肝动脉栓塞术等方法。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肝血管瘤的定义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