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和预防

    发布时间:2016-05-06   来源:中华康网   

  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患者由于心导管技术的较普遍开展,心脏手术,尤为瓣膜置换术、导管介入堵闭术、ICU病房长期血管内插管增多,加上基础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下降,而先天性心脏病相对上升,因此,IE患病率有所上升,尤其在开展心血管手术较多的医院。故及时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1.IE的诊断

  目前比较推荐的诊断标准是1994年Duke诊断标准,并被认为是目前较实用的新诊断标准。该标准如下:⑴主要条件:①血培养阴性(2次以上同一病原菌);②心内膜损害证据(认为目前临床上简便可靠的证据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看到赘生物尤其是漂移状态的赘生物以及新的瓣膜返流体征)。⑵次要条件:①易发因素:如基础心脏病等;②发热>38℃;③血管表现:如主要动脉栓塞、肺梗塞、动脉瘤、颅内出血等;④免疫表现:包括肾小球肾炎、Olser小结、Roth斑等;⑤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⑥微生物证据。具有以上主要条件2项,或主要条件1项加次要条件5项者,即可诊断。

  2.IE的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为,选择药敏试验敏感的杀菌剂、长疗程:疗程要求4-6周和胃肠外给药。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和泰能。万古霉素:剂量40-60J/dl(kg。d)分4次。泰能为一种新型β内类广谱杀菌剂,对Gˉ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效。剂量15mg/kg,每6小时1次,每天总量不超过2g。也有人报告应用诺类疗效较佳,如环丙沙星10-40mg/(kg。d),分2-3次,但也有人认为该药为抑菌剂,且长期应用对儿童副作用较多。

  外科治疗:包括去除赘生物、脓肿、更换瓣膜、心内补片及纠治心血管畸形等。手术适应症为:①瓣膜破坏严重,功能不全;②大赘生物形成有至动脉栓塞可能;③心脏内脓肿;④动脉栓塞并发症;⑤药物治疗失效。

  3.IE的预防

  需预防IE的基础心脏情况:①人工心脏瓣膜;②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③外科建立的体肺动脉分流;④风湿性心脏病或其他继发瓣膜疾患;⑤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⑥有IE病史者;⑦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⑧心内有外界材料(补片、堵片等)。

  不需预防IE的心脏情况:①单纯房间隔缺损,因左右房压力差不大,很少并发IE;②非补片的房间隔缺损修补术;③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

  总之,IE仍是一个凶险的疾病,尽管在抗生素发达的今天,其平均病死率仍高达30%左右,高危患者病死率甚至高达90%。因此,预防的发生是最重要的措施。如何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心内膜炎几种危害 
我们都知道,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瓣膜表面形成的血栓(疣赘物)中含有病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