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片剂型不一样,吃法作用各有别

2018-06-08 14:27 阅读:2763

在我们吃的药品中,一多半是片剂,有普通片、 肠溶片、缓释片、 控释片等。不要忽视了这些不同片剂的区别,如果服用方法不当,很难发挥最佳疗效。

应当熟记药片的不同用法和注意事项

普通片 

即最常用的片剂,它是将药物和辅料混匀后压缩制成的,如甲硝唑片、维生素B6片等。这类药片生产成本低、质量稳定。另有一种新剂型“口腔崩解片”,只要把药片含在嘴里,在30秒内就能自动崩解成无数个微粒,迅速被人体吸收,特别适合于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癫痫、儿童和卧床不起的病人和孩子服用。

分散片 

此片在温水里3分钟即能完全分解,有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是一些中成药,制成分散片后能大大提高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常见的有阿奇霉素分散片、百优解(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等。

泡腾片 

泡腾片放入水中,即刻冒出大量气泡,能掩盖药片的苦涩,容易吸收,药效明显,深受儿童和吞咽困难患者的欢迎。泡腾片需要放在温水里溶化,服用后半小时内不要喝茶,不能直接放入口中吞服,否则会造成口腔不适、反胃、呕吐等。

肠溶片 

肠溶片是在普通药片外面包了一层抗胃酸的外衣,在胃内不被胃酸消化,进入肠道后药片脱掉外衣,才能被释放吸收。因而,肠溶片必须整片吞服。肠溶片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如阿司匹林会刺激胃黏膜,诱发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严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可以安全通过胃部,进入肠道再吸收,避免了消化道副作用的发生。另外,肠溶片还有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的作用。

缓释片经过胃肠后,会缓慢地释放出药物有效成分。原来一天服用3~4次的普通药片,改用缓释片后每天服药1~2次即可,大大方便了患者。常用的缓释制剂有500多个,如布洛芬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司匹林缓释片等。一般来说,缓释片不能掰开服用,否则会降低疗效。现在已经研发出可以掰开服用的缓释制剂,如维拉帕米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服药时应予以鉴别。

控释片

是在药片生产过程中加入了特殊的材料,把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通过特制的隔膜分隔开来,使药物以缓慢、匀速、恒量的速度释放出来,血液浓度平稳,没有高峰,药效可持续12~24小时,多见于心血管制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等。

糖衣片和薄膜片

就是给药片穿上一层有甜味的外衣,以掩盖药品的苦味。但是糖衣片使用大量滑石粉,对药物有效成分影响较大,近年来基本被淘汰了,取而代之以薄膜包衣片。薄膜包衣片改用高分子材料,拥有更多的优点,如防潮避光、隔绝空气、坚固耐磨、不易开裂、药物稳定性好等优点。

口含片 

需将药片放在舌下直接溶解吸收而发挥作用,多用于治疗口腔及咽喉疾患,如西瓜霜润喉片、草珊瑚含片、硝酸甘油口含片等。使用时应含在口腔或颊部,让其溶解,不要咀嚼;在药物溶解后的半小时内不能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咀嚼片

咀嚼片中常会加入蔗糖、乳糖、单糖浆等,吃起来有满嘴凉爽的感觉,更方便吞服,即使在缺水条件下,也能按时用药。咀嚼片在治疗各类疾病上,具有颇多实用性和有效性,常用药阿司匹林就是率先做成咀嚼片的品种之一。阿司匹林普通片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强,肠溶片起效较慢;而咀嚼片经口腔黏膜吸收,不但可降低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还能迅速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