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血液成分在静脉系统内形成血凝块,一般认为,发生在下肢的静脉血栓与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以及血小板的活化相关。脊髓损伤致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下肢功能丧失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较差,更易形成静脉血栓。
据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100%,其中,有临床表现占15%。若发生血栓脱落易致肺栓塞猝死和肺功能不全。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和治愈的关键。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治疗
停止包括患肢被动运动、按摩、站立等康复治疗,以卧位为主,抬高患肢,加强护理防止压疮等其它并发症发生。同时,给予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等治疗。深静脉血栓采用溶栓治疗,用尿激酶50万U/d溶于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给药一周。浅静脉血栓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钠1.25kU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缓慢静滴(20滴/min),同时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如舒血宁等)静脉点滴,用药2周。在使用尿激酶治疗中,每日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在静脉给药治疗停止后,给予蚓激酶200mg口服,每日两次,连续服用12周,以减少再发。
结果
深静脉血栓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再通。浅静脉血栓经治疗后,患肢局部肿胀及硬结消失,皮温及皮肤颜色正常,双下肢同水平处的周径无明显差异。患者溶栓后未服用蚓激酶等药物,亦未使用间断充气加压装置进行预防,半年内双下肢反复出现浅静脉血栓3次。
讨论
静脉血栓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认为,静脉血栓的发生与血流停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有关。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运动受限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及血管舒缩反应导致血液滞缓,在血流滞缓的静脉里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能造成内膜损伤,激活凝血过程而可能并发血栓形成
脊髓损伤患者属于易发生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所以,对脊髓损伤患者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康复治疗应早期介入,卧床期间可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运动、按摩、间断充气加压等康复治疗。对于脊髓损伤后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应早期开始坐位训练,争取早日下床,避免长期卧床。如患者病情不允许而需要长时间卧床,除进行床边的瘫痪肢体被动运动外,还应使用间断充气加压装置,每天使用6~8h以上。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能对下肢静脉起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Flam等认为,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周期性地在下肢加压和减压机械作用,产生波动性血流,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在血管内膜聚集及黏附,防止血栓形成。对长期卧床的脊髓损伤患者还应加强观察,因脊髓损伤后,截瘫平面以下感觉功能丧失,如出现静脉血栓患者亦无自觉症状。
临床诊断静脉血栓可依据辅助检查和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有血浆D-二聚物测定、彩色多普勒、静脉造影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于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无禁忌,可重复性,可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诊断方法。有症状和体征的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为患肢增粗肿胀,严重时肤色加深呈青紫色,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形成不规则硬块,局部皮温升高,皮下有青紫色瘀斑。故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可做出明确诊断。
深静脉血栓采用尿激酶溶栓,浅静脉血栓采用低分子肝素钠加活血化瘀中药制剂治疗。使用尿激酶治疗时,由于出血危险极大,应加强监测及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Xa因子活性,对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且引起出血并发症可能性小,但因其半衰期较短,静脉点滴时应缓慢滴注。脊髓损伤患者,特别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者,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以物理方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更为理想。
临床上常用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口服药有阿司匹林、华法林等。阿司匹林不是预防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有效药物,因此不建议作为预防药物单独使用,华法林在使用时需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故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组使用蚓激酶肠溶胶囊,蚓激酶是从人工养殖赤子爱胜蚓中提取的一组蛋白水解酶,含纤维蛋白溶酶和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能使过高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凝集率降低。
蚓激酶的优点是服用时间可以较长,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预防效果有赖于进一步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完全卧床休息,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刺激性液体。卧床时应抬高患肢但不要在抬高的患肢膝下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停止患肢被动运动及按摩等治疗,以免导致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但对其它肢体可继续进行被动运动等康复治疗。
溶栓期间应每日监测凝血功能,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注意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肿胀处和对侧肢体同水平周径,以判断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