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的报道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自6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从总体情况看,中医学治疗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早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种穴位刺激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目前比较认识一致的是:应用综合刺激方法,特别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治疗胃下垂,近年来报道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
在40%上下。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采取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如针药结合,药物与气功结合等,可能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病因病机
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气(阳)虚
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阴虚
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
多因气虚日久,运血无力,或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
血瘀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病机之一,有人曾系统调查过67例胃下垂患者,发现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8%,有血瘀脉象者占35.8%。另外,光纤胃镜也发现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苍白、静脉显露的瘀血现象。临床上也证实,用常规升提之法未见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辨证分型
据近年来的多数临床报道,可归纳为二型。
1.脾虚气陷
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后脘腹胀闷,暧气不舒,困乏无力,形体瘦削,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夹有痰饮,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夕口为虚寒,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挟瘀血,舌质略紫,可见瘀斑瘀点;如兼肝郁,脘闷胁胀,嗳气呕逆。
2.胃阴不足
面色略红,胃脘或胀或痛,胃中灼热,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欲食,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或细涩;兼有瘀血,舌质紫红,舌下静脉显露,不欲饮水;兼气滞,脘腹堕胀,气虚,乏力神疲。
胃下垂症情较复杂,多有兼症,要注意辨别。血瘀分见于上述二型,应注意的是,胃下垂之血瘀多虚中夹实,往往无刺痛或固定痛点的见症。另外尚有较简便的腹诊计量法,可作辨证时参考。
分型治疗
(1)脾虚气陷
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处方: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2)胃阴不足
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专方治疗
(1)行气整肠汤
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浓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2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天。
疗效:以本法治疗200例,服用2个疗程后,显效145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42例,服用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为63.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表明用前方治疗效果较好。
(2)升提冲剂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枸桔梨。
用法:将上药加工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胃下垂
者,每日3次,每次1包,于饭后用温开水冲服,每30天为一疗程,连服2月为一总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患者96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胃轻度不适、恶心、腹泻,但不需作特殊处理。
(3)升胃含剂
组成:升麻、枳壳各15克。
加减:虚寒加理中汤;气虚加四君子汤;气滞加香附、陈皮;阴虚加玉竹、石斛;湿阻加苍术、川朴;郁热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疔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4)启根丸
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红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40克,升麻30克,柴胡35克,枳壳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药60克。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上好白蜜55、0克炼后,共捣匀和丸,每丸重10克。每日2次,每次1丸,空腹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气陷之阳虚者,共治疗21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