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盛赞“高帅富”的时代,高,依然排在第一位。自己的孩子长得不高,似乎成了许多家长的心头之痛。
这天,潘慧大夫在协和医院矮小症门诊接诊了这样一家人: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一个身高1米4左右的男孩,目前男孩是10岁,小学三年级。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
“潘大夫,我们想给孩子打生长激素,他长得太矮了,最近几乎不怎么长,和他一样年纪的同学都长到1米5几或是1米6了。他要是一直长不高可怎么办啊?”孩子的妈妈万分焦急地对潘慧表达了她的“强烈愿望”。
潘慧笑了笑,以前这样的例子也遇到过不少,家长们的心情他也非常理解,怕自己的孩子是矮小症,且以后会越来越矮。目测一下这个孩子的身高,在同年龄的孩子里还是处于正常值范围,他又问了下孩子的妈妈,过去一年孩子长高多少厘米?妈妈说大概长了4厘米多点吧,太少了。于是他跟孩子聊了起来:“你平时爱做些什么事,每天有多少时间运动,喜欢吃些什么,爱看电视吗……”聊过之后,潘慧发现,这个小孩平时爱吃甜食,喝甜的饮料,喜欢长时间坐着看动画片,有时候能持续6~10个小时。这种情况在寒暑假更为严重,父母忙工作不在家,孩子的一天几乎就“宅”在家里,吃着各种零食(多半是垃圾食品),喝着含糖量很高的饮料,整个白天都在看电视或玩电脑,加上天气太热或太冷,他出门运动的时间非常少。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健康,极其不利于正在长身高时候的骨骼发育。
“你们的孩子目前生长发育没有太大的问题,尚处于正常的范围内,但是已经受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你们只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监督他多运动少看电视,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会更有利于他的骨骼生长发育。”潘慧耐心劝解着孩子的父母。小孩的爸爸点点头,表示理解了潘慧的话,可是孩子的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她还是一直坚持着刚进来时的态度,说不管怎么样,就是要让孩子马上长高,很快能追上同龄人,不让他因为身高产生自卑感。她对潘慧说:“我听说打生长激素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您说的方法见效太慢了,我们也没时间尝试,您就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吧。”
面对固执的妈妈,潘慧不得不把非适应证应用生长激素治疗的风险讲了出来,他说,正常人打生长激素会破坏人体内自然的生长规律,时间一长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包括肢端肥大症或血糖、血脂紊乱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只有在确诊是生长激素缺乏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注射生长激素进行治疗。
孩子的妈妈听完,终于犹豫了。潘慧让她回家先给孩子列出一个日常生活时间表,培养合理的生活规律,特别是在寒暑假孩子呆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一定督促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监测其生长的速度,过段时间再看效果如何。他告诉这位妈妈,不要过分担忧孩子的身高问题,也不要给他灌输越高越好这种错误观念,而是要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多运动、多接触自然,身心充分得到自由发展。顺其自然,不焦虑,孩子才能有一个健全、成熟的心态应对他这个年龄段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如果只是一味地拔苗,身高是长了,可能心理成熟度却跟不上身高“成长”的步伐,最后会造成孩子的身高和心理严重不对称,对他以后的成长也会有更多不可预料的影响。
潘慧提醒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周围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也正在逐步升高,家长和社会观念对孩子身高的期望值更是“节节高”,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恐矮时代”,很多男孩希望自己如姚明般人高马大,玉树临风;而女孩们同样渴望能像模特那样身材高挑,亭亭玉立。然而,一个人的身材长多高是有客观规律的。
身高受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而后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遗传因素占60%~70%,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决定了生长发育的速度及可能达到的程度;身体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生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有先有后,快慢不一,不是同时停止生长。一般孩子身高的增长主要依靠的是骨干之间的骨骺增长,骨骺的增长早期主要体现在小腿和大腿上。到了青春期的后期,就是高中这个阶段,主要体现在脊柱,这时候脊柱的增长,如果注意锻炼和营养的话,还能继续增高4~6厘米。正常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两个身高快速增长的阶段,即所谓生长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发育期。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身高可增加25厘米,第二年增加12厘米左右;而在青春发育期,孩子平均每年可以增高7~10厘米,这个时期持续大约有三年,在此期间总共增加25~28厘米左右。这两个时期是决定孩子们成年后身高的关键时期,但这个时期,孩子的生长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孩子遗传所决定的生长潜能的发挥。另外,二者相比较,青春发育期更重要,因为婴儿时长个受到影响,只要及时纠正影响增高的各种因素,孩子还是有充足的“追赶生长”时间,最终还有可能赶超上同龄的小伙伴。如果追赶生长的能力在青春发育期受到限制,一旦错过这个增高的黄金时期,则悔之晚矣。
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人们的“恐矮心理”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匮乏,设立一系列商业陷阱,使好多家长和患儿上当受骗。另外家长与孩子们“高”迷心窍,甚至采用不良的措施,最终造成身体畸形或残疾,让一家人追悔莫及。
(陆旅星 吴若琪)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