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儿童时期特别多发的疾病了,特别多的孩子会遇到此病的症状,从而他们的发育受到了影响,这种疾病是严重的,大家必须要多了解一些关于此病的知识才可以,往下看为朋友们介绍一下此病的相关常识有哪些呢。
小儿麻痹症在医学上称为脊髓灰质炎,它是由小儿麻痹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且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临床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目前95%以上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通过手术治疗,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康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生长发育,肢体往往会出现新的畸形,使功能减退,如原走路平稳的,发生走路踮脚不稳;原走路尚好,逐渐出现用手压腿行走;原压腿行走的,逐渐开始扶拐行走;出现这种情况,更应及时采取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加重,使功能得到改善。
小儿麻痹症手术治疗主要分重建肌力平衡手术和截骨矫形术。前者一般是利用瘫痪肌肉周围较健全的且功能次要的肌肉来代替功能重要的瘫痪肌肉。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拆东墙补西墙”,但前提条件是质量上东墙比西墙好,但是功能上西墙比东墙重要。截骨术的目的是矫正下肢畸形,恢复正常力线,增强下肢稳定性。通过这些小儿麻痹症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肢体的功能和生活质量。术后一般需要长期康复训练配合。
治疗麻痹症理论上或原则上是首先矫正骨性畸形,后再行肌力平衡手术。主张行软组织手术的同时,一期完成同侧或对侧的骨性手术。手术适应证虽然不易确定,但只要术后能使患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如可扶拐行走或弃拐行走,就应积极进行治疗。
由于重型小儿麻痹症的肌力丧失严重,且多伴有明显的畸形,一次或两次手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故病人须通过仔细的肌力检查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人类是小儿麻痹症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是自发病前十日至病后四周,少数可达四个月。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小儿麻痹症的强度是有症状感染者的50~500倍,因此无症状感染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毒经粪便入口而传播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传播途径。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空气飞沫来传播。
临床上给小儿口服小儿麻痹灭毒活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最好方法。这种疫苗安全方便,免疫力强而且维持时间长,极少有不良反应,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应该注意小孩平时的饮食卫生。小编在此提醒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小孩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的良好习惯,平时应注意小儿的衣物、床单、玩具用品及餐具。搞好环境卫生,是切断传染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了解上面的知识,大家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治疗小儿麻痹症的方法有哪些了,麻痹症的出现伤害到了很多儿童的健康,大家需要将小儿麻痹症认识透彻,生活中要展开一些此病的预防才行,而且还需要注意孩子的腿部变化才行。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