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的护理措施

    发布时间:2016-03-25   来源:中华康网   

  小儿麻痹症属于一种生活中多发的疾病了,很多的孩子会出现该病的症状,此病的发生会有致残的可能,而且致残率非常的高,并且在孩子出现了小儿麻痹症的症状之后,要注意护理工作的加强了,往下看了解一下该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小儿麻痹症的护理措施:

  (1)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所以必须掌握好这个尺度,训练量要适当。

  (2)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训练都不应该引起明显疼痛。有时训练中可产生轻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如果训练时发生严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损伤的信号,要停止训练。如果训练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表明运动过量,也应该暂时停止训练。

  (4)训练不应感到疲劳。如有疲劳感觉时,应休息5~10分钟再训练,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小儿麻痹后遗症康复方法对病人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在康复方法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促使患者康复的关键。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麻痹的有效措施。

  小儿麻痹症的危害:

  1、起病时,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会有急性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僵硬等。发热2~5天后,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待体温趋于正常后,瘫痪亦停止发展。瘫痪的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和不伴感觉障碍。任何肌群都可被侵袭,就在同一肌群中,各块肌肉以及每块肌肉的不同肌纤维的瘫痪程度都可不相同。可以有完全瘫痪、部分瘫痪或接近正常等不同状态。广泛性瘫痪比较少见,常见的受累肌肉是胫前、后肌,腓骨长、短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肌。上肢较少发生。

  2、瘫痪的肌肉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病后3~6个月内,恢复比较迅速,以后进步就很缓慢。如果在病后两年内仍无恢复现象,则以后复元的可能性很少。

  3、瘫痪肌肉日益萎缩和纤维化,肢体逐渐发生畸形,其原因是肌肉功能的不平衡,患肢的使用不当和负重不均匀,以及骨骼在异常体位发育和生长迟缓等。早期的畸形尚能纠正,晚期由于发生相应关节挛缩,使畸形固定,难于纠正;甚至发展为骨关节变形。常见的有:足部的马蹄内翻、马蹄外翻、仰趾、高弓、爪形趾:膝部屈曲、反屈、外翻、内翻;髋部屈曲、外展、外旋;脊柱侧凸;上肢以肩部外展功能丧失为主,肘及手部畸形较少。上述各种畸形的瘫痪分布和程度不一,最严重者是臀肌以下的广泛瘫痪,可出现蹲行甚至爬行和只有小量活动。

  以上的这些知识为朋友们介绍的就是小儿麻痹症的护理措施了,相信朋友们在了解到了以上的知识之后,可以帮助到大家去应对小儿麻痹症,此病的危害极为的严重,应当在治疗的时候加强一些护理的工作,帮助患儿得到好转。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小儿麻痹是会传染的 
小儿麻痹症又被称为脊髓灰质炎,多见于儿童身长。很多家长对于该疾病并不是很了解,都会问到,小儿麻痹症是否会传染吗?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听一听专家们的介绍吧,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