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资料】患者男,56岁,右眼被板栗刺扎伤办视力下降3天。眼部表现如图。诊断:真菌性角膜炎。治疗:药物治疗+角膜移植。
真菌性角膜炎相关知识 参考第八版《眼科学》P126-127
【临床表现】
1.多有植物性角膜外伤史(例如树枝、甘蔗叶、稻草)或长期用激素和抗生素病史。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陈国玲
2.起病缓慢,亚急性经过,刺激症状较轻,伴视力障碍。
3.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乳白色,致密,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溃疡周围有胶原溶解形成的浅沟或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环。有时在角膜感染灶旁可见伪足或卫星样浸润灶,角膜后可有斑块状沉着物。前房积脓呈灰白色,粘稠或呈糊状。
4.除了以上共同特征外,部分菌属引起的角膜感染有一定特征性。1)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病程进展迅速,病情严重,易向角膜深部组织浸润,数周内引起角膜穿孔及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2)曲霉菌属症状及进展速度较茄病镰刀菌慢,药物治疗效果较好。3)弯孢属角膜感染特点为局限于浅基质层的羽毛状浸润,进展缓慢,对纳它霉素治疗反应较好,多能治愈,角膜穿孔等并发病发生率低。 4)丝状真菌穿透性强,菌丝能穿过深层基质侵犯角膜后弹力层,甚至进入前房侵犯虹膜和眼内组织,一旦进入前房,病情则变得极难控制,其常见病变部位在后房,局限于虹膜与晶状体之间的后房周边部,形成顽固的真菌性虹膜炎及瞳孔膜闭,可继发青光眼。
5.可导致并发性白内障及真菌性眼内炎。
【诊断】
角膜植物损伤史+病灶特征+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找到真菌和菌丝、真菌培养阳性结果或共焦显微镜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
【治疗】
1.抗真菌药物的局部及全身应用:治疗过程中注意抗真菌药物的眼表毒性,包括结膜充血水肿,点状上皮脱落等,药物治疗应至少持续6周。
1)局部点眼:包括多烯类(如0.25%二性霉素B眼药水、5%那他霉素)、咪唑类(如0.5%咪康唑眼药水)或嘧啶类(如1%氟胞嘧啶眼药水)。目前,0.15%二性霉素B和5%那他霉素眼药水是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药物。抗真菌药物联用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药物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目前较为肯定的联用方案有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或氟康唑,利福平+二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局部使用1/2h-1h滴用一次,增加病灶区药物浓度,晚上涂抗真菌眼膏。感染明显控制后方逐渐减少使用次数。
2)结膜下注射:如果病情较重,可结膜下注射抗真菌药。
3)全身使用:如静脉滴注咪康唑10~30mg/(kg.d),分3次给药,每次用量一般不超过600mg,每次滴注时间为30~60分钟。也可用0.2%氟康唑100mg静脉滴注。
2.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应使用1%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散瞳。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3.喹诺酮类的局部及全身应用:如左氧氟沙星及氧氟沙星眼水或眼膏
4.手术治疗: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但仍有15-27%患者病情不能控制,此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和角膜移植术。
【预后】
1.本病在病变局限时已得到控制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2.若出现角膜穿孔或真菌已侵入前房引起真菌性眼内炎,预后则非常差,甚至导致摘除眼球。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