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额肌筋膜瓣矫治上睑下垂

    发布时间:2015-01-15   来源:中华康网   

  对于矫正上睑提肌功能严重减弱或消失而额肌功能良好的先天性上睑下垂,目前额肌筋膜瓣悬吊术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此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术后额肌筋膜瓣须具有良好的主动收缩功能。为了尽量减少在额肌筋膜瓣制作过程中额肌可能造成的损伤,我们自1999―2002年在局部麻醉中应用简化额肌筋膜瓣法矫治先天性上睑下垂15例,共23只眼,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张家口市第四医院整形美容科王志刚

  本组15例,共23只眼,年龄9――19岁。单侧着7例,双侧者8例,其中1例 数年前曾行重建术,上睑下垂未能纠正,重睑线已不明显。所有病例术前经检查额肌功能良好,上睑提肌肌力拉动在4mm以下,确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且排除由重症肌无力和下颌瞬目综合征引起的上睑下垂。

  额肌筋膜斑的含义和特点:(1)额肌后上与帽状腱膜项链,前下方大部分止于眉区皮肤,小部分纤维与眼轮匝肌交错连接,内侧一部分与降眉肌纤维相连,帽状腱膜的前后部分形成额肌的肌鞘,两侧与颞浅筋膜连接。王玮等认为,现在通用的额肌筋膜瓣包括额肌在内的眉区和上睑眼轮匝肌的表层肌―腱膜系统组织构成。(2)额肌筋膜瓣是具有神经支配及多源性血供活力较强的组织,不易发生坏死,液化,张力过大等,都可能影响此瓣质量而最终影响手术效果。本组病例在其制作时尽量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可能造成的损伤而保证其术后良好的收缩功能。

  本法制作的额肌筋膜瓣具有适当的活动度:传统术式需将术区额肌筋膜瓣自皮下和骨膜面进行充分游离,并通过纵横切口将其形成距行瓣以便于向上推进。但据报道,仅将其与皮下组织分离后在骨膜面上就有相当大的活动度,经不同年龄组100余例患者的测量数据表明,自眶上缘下方推进1.0―1.3,所以将额肌筋膜瓣仅行浅层剥离后即可直接向下推进而与睑板缝合。本组病例仅行皮下剥离,并辅以内侧纵向切开,即可获得所需的下移度。

  本手术方法的优点:(1)保证了额肌筋膜瓣良好的收缩功能,额肌瓣的神经支配和充足的血供是良好收缩功能的根本,也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额肌筋膜瓣的神经支配和主要血供来自外侧,本组病例不做外侧纵行切口,无损伤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脉之虞,保证其良好的神经支配和血供。(2)制作的额肌筋膜近乎片状。与传统的矩形瓣相比:肌瓣力强术后效果持久可靠,底边与睑板接触更为广泛,收缩时可均匀上提睑板,使睑缘弧线自然,避免了因窄蒂矩形瓣局限性的牵拉而导致睑缘外观不佳,甚至出现三角眼的现象,蒂部宽度增加更有利于血运,(3)简化了部分手术操作:额肌筋膜瓣外侧不做纵行切开,不做深面剥离,不打开眶隔。这样,使手术损伤减小,出血减少,操作更为简单。(4)单一重睑切口,避免了眉部瘢痕。

  手术应注意事项:(1)术后应重视额部加压包扎。本组有1例在48小时去除加压包扎,当时未发现任何异常,但72小时后额部出现约2cmX2cm包块,经穿刺证明为血肿,于抽吸加压包扎后痊愈未影响效果。如血肿机化后可形成纤维组织,将影响额肌筋膜瓣活动度。所以应注意术中止血和术后加压包扎(2)本组早期1例患者术后出现角膜部分脱落,曾见报道丁卡因有引起角膜上皮脱落的可能,但相关报道不多,应引起注意。(3)因本法改变了原解剖生理结构,所以部分患者出现了上睑迟滞现象,这是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可能出现的现象,目前尚未见有良好的解决办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认识一下上睑下垂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的眼皮就会变得松弛,让整个面容看的很是不好看。而我们通常把上眼皮松弛下垂,是眼睑的问题,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遮挡部分或全部瞳孔者称...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