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II型子宫内膜癌

    发布时间:2015-03-19   来源:中华康网   

子宫内膜癌根据其临床特征与生物学行为特点分为Ⅰ型Ⅱ型 2种类型。I型子宫内膜癌多数继发于子宫内膜过度增生,患者于绝经前后发病,往往肥胖,绝经晚(>50岁),合并一系列内分泌代谢紊乱,包括高雌激素、高血糖、高脂血症,以及与此相关的高血压,卵巢往往表现为间质过度增生或多囊卵巢,子宫可有肌瘤或腺肌病。镜下可见该型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分化或高分化,肌层浸润表浅,很少累及脉管。患者症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对孕激素敏感,预后较好。而另有30%~40%的患者其发病与雌激素无关,无上述内分泌代谢紊乱的表现,病灶多继发于萎缩性子宫内膜之上,卵巢呈纤维化改变,镜下见肿瘤细胞分化差,多数可见深肌层浸润及脉管受侵,对孕激素无反应,预后不良,称之为Ⅱ型子宫内膜癌。Ⅰ型子宫内膜癌约占85%~90%,其中绝大部分为内膜样癌,少部分为黏液性癌(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的10%),80%的Ⅰ型子宫内膜癌细胞分化好,雌、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年龄晚于Ⅰ型约10年,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的10%~15%[5]。绝大多数为浆液性癌,少部分为透明细胞癌。癌细胞雌、孕激素受体不表达或弱表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汪清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是Ⅱ型子宫内膜癌中恶性度较高的1种亚型,其细胞分化差,易发生深肌层浸润、脉管侵犯和远处转移,发病率虽占子宫内膜癌的1%~10%,但在子宫内膜癌治疗失败病例中UP-SC占了近一半,其死亡人数占子宫内膜癌患者死亡人数的39%[1,2],整体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8%~27%。

目前主张对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采用综合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进一步探讨。 手术上采用上皮性卵巢癌的术式。即“肿瘤细胞减灭术”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及腹盆腔转移瘤切除, 尽可能行腹膜后淋巴结的清扫术,必要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腹腔冲洗液检查及腹膜活检”。 有学者提出术后应常规用卵巢癌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对晚期病例应先给予化疗控制远处转移" 再对局部病灶加以放疗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易于盆外扩散及盆内复发和转移率高的特点,为提高疗效,可考虑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但合理的治疗方案,仍是今后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都有哪些呢 
专家指出:成年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高,但是由于大家对子宫内膜癌的症状了解并不多,一般都是等到子宫内膜癌的疼痛症状明显时才去就医,往往会给身体造成巨大的损害。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