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联合催眠治疗哽噎恐惧症:个案报道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心理中心李飞
李飞,张迎黎,张亚林
发表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卷第5期 936-940页
哽噎恐惧症(ChokingPhobia)指个体在被食物噎了后突然获得进食恐惧,吞咽困难,躯体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以害怕和回避吞咽食物、液体或药片为特征[1]。在DSM-V中被看作一种其它型的特定恐惧症,把它和害怕呕吐放在一起[2]。国内尚未见到哽噎恐惧症的报告,国外的报道也不多。2012年Baijens在Embase、PubMed,PsycINFO,和TheCochraneLibrary数据库以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检索发表的成人哽噎恐惧,仅发现12篇原创性文章,其中9篇是案例报导,一篇案例对照,两篇系列研究[3]。本文报导了一例哽噎恐惧症,并报导认知行为联合催眠治疗的过程。
1 一般资料
来访者男性,初次就诊时44岁,已婚,汉族,本科学历,现待业在家,但有较稳定的投资性收入。来访者中等个头,体型偏瘦,带一幅黑框眼镜,感觉比较文气。就诊8个月之前(2010年1月),因为吃干馒头、花生被噎,后来服药时又被噎,就感觉有东西进了气管,要窒息,快死了,非常恐惧,再后来做吞咽动作时就感觉害怕,“感觉里面有块肌肉不受控制了”。到后来颗粒大的东西都不敢吃,鸡和青菜要剁碎才能进食,喝水只能先小口地含着,等一会才能吞下去。不敢吃有筋的东西,特别怕吃细条状的东西,感觉只有一部分咽下,另一部分在喉咙上粘着,特别恐惧。近段时间吞咽时要全身心地集中注意,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分心。初次就诊的这段时间感觉吞口水也不自然,以吃药时最为紧张,不管药有多苦,都得把药片咬碎了才能吞下,感觉很痛苦。既往被哽噎大概每年也有一次左右,但没关系,想不通这次为什么就这样了。发病前体重大约65公斤,现在55公斤。来访者8、9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家族中从爷爷父亲辈都有40岁左右死亡的;上大学的时候患甲肝,工作后不久发现患乙肝,2010年检查出肝硬化。在我院神经内科做了神经系统体格查检,在耳鼻喉科做了体格检查末见异常;喉镜,肌电图无异常,头部MRI均无阳性发现。来访者诊断为哽噎恐惧症。
2 治疗过程
来访者自2010年月9月到2012年9月,共进行了19次的心理治疗。
2.1第一阶段,建立治疗关系,评估诊断阶段(第1~3次)
最初的三次治疗主要围绕了解病情,建立治疗关系,初步的治疗过程。治疗师通过仔细的倾听及观察,了解到来访者的成长经历:其为长子,来访者8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但后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读书,考大学,工作都很顺利,感觉比较正常,比较优越的那种感觉,母亲一直都不管他的学习。初三开始,十几岁开始寄宿。妻子在医院上班,他现在没上班,主要管小孩,治疗的时间比较充裕。
首先与来访者讨论了治疗目标,来访者表示想消除症状,治疗师说这可能难以达到,只可能减轻症状并减少症状对他的生活的影响。到时可以较放松地喝水,进食服药,可能偶尔仍有担心,但对他的生活没什么大的影响。来访者表示接受。后来治疗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自己(正在接受中德班的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培训)、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恐惧症的治疗原则、《理智胜过情感》[4]这本书。并给来访者一本。接着治疗师解释,将用这本书为治疗手册、每次会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治疗的过程是治疗师教他去解决问题,过程有点复杂、治疗会以来访者的节奏来,以后他遇到任何困难都有治疗师和他一起去解决。
这阶段来访者的学习及作业的重点内容包括:阅读书的前言;第十一章“理解焦虑”,了解焦虑时出现的三种反应(搏斗、逃脱及冻结反应)、了解焦虑的认知层面、要克服逃避等;阅读第一章“了解你的问题”,学习把他的问题分成环境、生理反应、情绪、行为及思维等五个方面(治疗师向他解释,想要了解他的问题,就得像把出了问题的电视拆开一样,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些让来访者有了认知上的初步的概念化。
2.2第二阶段治疗开始阶段,第4~9次
(1)来访者学习了书的第二章“关键在思维”,了解思维与情绪、行为、生理反应、环境的关联。来访者举了例子。思维与情绪关联:想到食物吞不下去甚至被呛时感觉紧张和惊恐、想到失去工作时感觉抑郁;思维与行为的关联:想到自己有吞咽障碍时拒绝吞咽或减少吞咽的动作、但想到如果不吃身体得不到营养,人就会死亡,就努力下咽;思维与生理反应的关联:一想到吞咽困难,每天都必须做吞咽动作,脖子肌肉紧张,心跳加快;思维与环境的关联:被乙肝折磨多年,想到自己可能被疾病折磨而死、病了多年,想到对不起老婆孩子。
给来访者布置下次的作业:看三遍第三章《了解与评估情绪》和十章《理解抑郁》,做练习。讲解了作业的要求。
(2)来访者学习了第三章“了解与评估情绪”,评估在某些特定的情景的情绪,并了解到这情景是某个时刻,而不是一个时间段(书上说是半小时以内,治疗师给来访者强调,时间要具体到几点几分)。
(3)来访者学习了第四章“情境、情绪与思维”、五章“不自主的思维”,学习填写思维记录表前三栏、识别不自主思维,抓住最棘手的思维。本书对情境这一栏上的提示是:“你与谁在一起?你在做什么?什么时候?你在哪里?”治疗师改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并解释,就写像记叙文,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描写一定要详细客观;如果是一段时内都有某种情绪,就问自己是哪种情绪,在什么时候最强烈,那时发生了什么。治疗师提醒来访者填第三栏不自主思维时,不一定要问此书第53页的提示栏的所有问题,有时可能只要问自己:为什么有那种情绪呢?那又怎么样了呢?就能确定不自主的思维了,并确定让自己情绪最强烈的最棘手的不自主思维。
(4)来访者学习了第六章,“证据在哪里”。填写思维记录表的第四栏(支持棘手思维的证据)、第五栏(不支持棘手思维的证据)。来访者表示在找支持棘手思维的证据比较容易,但在找不支持的证据比较难。通过阅读书的第70页的提示栏“帮你寻找不支持棘手思维证据的问题”,让来访者学习填写第五栏,同时提醒来访者,证据是“资料、事实或经验,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见”。治疗师解释说,这好比盖房子,土块磊起来的房子肯定没有石块磊起来的结实,实事在我们情绪不好时还是实事,还是让人觉得可信,但人的思维容易变,当情绪不好时思维就显得不可信,思维磊起来的表格也容易成为废纸。
(5)治疗师在治疗室让来访者做现场暴露治疗,并通过写思维记录表,抓住来访者在治疗时的思维、情绪、生理反应、行为,对来访者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概念化,让来访者掌握暴露治疗的原理。与治疗师一起,来访者写了思维记录表。情景:2010年10月22日16:30,在李医生办公室,口里含了一小口水。情绪:紧张60%害怕70%。生理反应:心跳加快30%;肌肉紧张30%,喉咙发紧60%。思维:我的喉咙不受控制,水会自己进到我的气管里,我会被呛,我会非常难受。行为:紧张喉咙,注意喉咙,低头、把水吐出来。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