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障碍

    发布时间:2015-10-16   来源:中华康网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广西龙泉山医院临床心理科潘丽妹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人格障碍根据表现可分为以下类型:

  暴发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人格障碍的概述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