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谢炜主编《头痛防治问答》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3;ISBN号:7-5623-1514-0)
在脑出血性疾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是高血压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急剧升高时破裂引起。此外,90%白血病脑出血患者有头痛,既为先兆症状,又以持续并逐渐加剧为特征。在年轻人中发生的特发性颅内血肿,也是从头痛开始发病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谢炜
发生脑出血时,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抢救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确保病人顺利度过急性期。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l)发病后,尽可能就近治疗,不宜长途搬运、如须搬动,应尽量保持平稳,减少颠簸,以免加重出血。一般头平位,昏迷病人应将头歪向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如分泌物不能流出,应随时吸出,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肺炎。可给予吸氧。尿潴留时应导尿。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密切观察血压、呼吸及瞳孔情况,直至病情稳定为止。为防治肺炎及尿路感染,早期应用抗生素。发病后3日,如神志仍不清,不能进食者,应鼻饲以保证营养。
2)因脑出血后第2天即开始出现脑水肿,3~5天明显,因此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措施。临床常用药物有甘露醇、山梨醇以及速尿、激素等。一般是20%甘露醇250rnL快速静脉滴注,6~8小时重复1次,急性脑出血一般脱水治疗1~2周,按病情而决定脱水时间。但脱水时必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同时也应注意心肾功能变化。
3)目前临床上对脑出血后是否应用止血药仍存在不同看法,现倾向于急性期给予止血药,可以预防第2次出血和预防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常用安络血5~10mg,肌注;止血芳0.2~0.4g加人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6-氨基乙酸4~6 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但止血药用量不宜太大,种类也不宜过多。
4)脑疝的主要危害是脑干受压(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此时应用持续有力脱水,在甘露醇基础上,可给速尿20~80mg肌注或用地塞米松20~40mg,静滴,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手术消除血肿或颅外立体定向穿颅吸血术,但一般出现脑疝后预后较差。
5)无论行血肿清除术或血肿抽吸术,其目的都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而而未被破坏的神经元恢复功能,对某些危重病人,不但可以挽救生命,而且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常采取的方法如下:颅骨钻孔抽吸清除血肿;血肿和脑室持续引流;开颅清除血肿;立体定向手术等。手术适应症一般是病情稳定而且脑出血部位在壳核-内囊外侧、脑叶出血、小脑出血,手术成功率较大。对于内囊深部、丘脑、脑干部位的出血,一般手术难以进行,而且疗效较差。
6)对于脑出血所致头痛一般不作特别处理,随着血肿的吸收、颅内压下降以及坏死病灶的组织修复后,头痛症状也随之慢慢减轻和好转。对于脑出血恢复期仍有部分头痛症状出现者,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中药以通窍活血化瘀为主,以桃红四物汤加石菖蒲、白茅根、地龙等物相配伍,治疗2~4周以后,头痛明显好转或痊愈。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