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误诊”,还有许多疾病也需要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诊治,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如心内科的心绞痛、呼吸科的哮喘、皮肤科的荨麻疹、消化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甚至手术后的倾倒综合征……“很少有疾病和心理因素完全不搭界,只不过是搭界多少的比例问题。”吴文源说,“医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
“综合医院精神科患者有综合医院的特点,可能重性精神疾病很少,但相对来说,轻性的、有自知力的、自己主动来看病的占绝大多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骆艳丽说。
她曾在2015年到美国访学,学习开放式对话(OpenDialogue,OD)心理治疗技术,她说,美国的精神科会诊联络(CLP)做得十分成熟,即精神科医生先为其他科室患者提供会诊服务,同时参与到临床有需求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会诊+联络”,为患者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治疗,有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
与美国还差20年
骆艳丽喜欢用一个词形容美国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模式和医疗资源——“奢侈”。在美国许多医院,甚至有专门的行为学家、心理医生跟着心内科等科室进行查房,遇到问题就一起解决。
吴文源评价说:“我们跟美国大概差了20年。”
国内综合医院精神科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有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首诊会选择综合医院,但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主动去看精神科,这就导致综合医院的资源和人才会向其他科室偏倚,从而使综合医院精神科发展相对缓慢。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曾于2013年发布《湖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及焦虑抑郁障碍诊治情况调查》,其中提到:湖北省一级综合医院几乎均不提供精神卫生服务,二、三级综合医院中提供至少一种精神卫生服务比例在64.7%左右。
开展精神(心理)科的综合医院数量不足,可以发展,但人从哪里来?根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精神科医生2万多名,有2/3的县区没有精神科医生;我国平均每10万人仅有1.49名精神科医生,与国际平均10万人拥有精神科医生3.96人相差甚大,且多集中在专科医院、大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