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介绍

    发布时间:2016-03-02   来源:中华康网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故称为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和破裂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故也称作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脑动脉炎、药物滥用、以及肿瘤和脑梗死为其他的脑内出血原因。自发性脑出血的出血部位以壳核最多见,其次为丘脑、尾状核、半球白质、脑桥、小脑和脑室等。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1.急性起病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一般可数小时内达高峰。个别患者因继续出血和血肿扩大,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 6-12 小时。 2.除小量脑出血外,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3.头痛和呕吐是脑出血最常见症状,它可单独或合并出现。脑叶和小脑出血头痛最重,少量出血可以无头痛。头痛和呕吐同时出现是颅内压增高的指征之一。 4.血压增高是脑出血常见的原因与伴发病。血压增高和心跳及脉搏缓慢同时存在,往往是颅压高的重要指征。 5.脑出血者可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多为局灶性和继发性全身发作。以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最多见。 二。局灶症状和体征:局灶症状与血肿的部位相关,但定位诊断准确性不如神经影像之结果。 1.壳核出血: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外侧豆纹动脉破裂所致。血肿可局限于壳核本身,也可扩延累及内囊、放射冠、半卵园中心、颞叶或破入脑室。血肿向内压迫内囊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对侧轻偏瘫或偏瘫、感觉障碍和偏盲。急性期伴有两眼向血肿侧凝视,位于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可出现失用和失认,视野忽略和结构性失用。 2.丘脑出血:丘脑出血若出血体积较大,按血肿扩展的方向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向外扩张侵及内囊;向内破入脑室;向下侵及下丘脑和中脑背侧;以及向上扩张侵及顶叶白质,因而出现各自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但临床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多寡为序有:轻偏瘫或偏瘫、半身感觉缺失、上凝视麻痹、瞳孔异常(瞳孔缩小和光反射消失)、失语、疾病感缺失、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与壳核出血同)、偏盲和缄默。若血肿直径小于 2cm,限局于丘脑本身时,因血肿在丘脑内的定位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1)前外侧型:轻度的前额叶症状、轻度的感觉和运动障碍。(2)后外侧型:严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以及瞳孔缩小和上凝视麻痹等,预后较差。(3)正中型:急性期出现意识障碍,急性期过后随以前额叶征,如主动性降低和注意力及记忆力障碍。(4)背侧型:表现为顶枕叶征,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可出现图形记忆障碍。

  3.尾状核出血:尾状核区出血,多见于尾状核头部,极易破入脑室,所以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颈僵直等脑膜刺激征,并伴有一定程度意识障碍,短暂性近记忆力障碍,临床上难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另外,还可出现短暂性对侧凝视麻痹,对侧轻偏瘫和短暂性偏身感觉缺失。偶可见同侧Horner 综合征,这些症状于出血向下和外向扩延时多见。偶可见出血从尾状核头部扩延至丘脑前部,临床表现为突出的短暂性近记忆力障碍。  4.脑叶出血(Lobar hemorrhage):脑叶出血是指皮质下白质出血。和其他类型的脑出血不同的是除慢性高血压是其主要病因外,多见的病因还有脑淀粉样血管病和动静脉畸形等疾患。脑叶出血临床表现常和血栓栓塞性脑梗死难以区分。脑叶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因出血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1)额叶出血:额叶出血可出现前额痛,以血肿侧为重、对侧偏瘫、双眼向血肿侧凝视、二便失禁、意识障碍及癫痫。 (2)顶叶出血:可造成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视野忽略,也可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轻微的偏瘫和疾病感缺失。 (3)颞叶出血:可造成对侧 1/4 象限的视野缺失。可出现血肿侧耳前或耳周为主的头痛,偶可出现激越性谵妄。优势半球可导致 Wernicke 失语。血肿波及左颞-顶区可造成传导性失语或完全性失语;非优势半球出血可有意识模糊和认知障碍。 (4)枕叶出血:血肿同侧眼眶部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可有短暂性黑蒙和视物变形,有时有感觉缺失、书写障碍等。 5.脑桥出血:脑桥出血是脑干出血最高发的部位,是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破裂所致。脑桥出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血肿的大小,定位,破入脑室与否和有无脑积水而变异很大。脑桥少量出血症状较轻,临床上较易与腔隙性梗死混淆。原发性脑桥出血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1)重症出血型(60%):出血量大,组织结构破坏严重,症状很快达高峰,表现为深度昏迷,呼吸异常,高热,四肢瘫痪,去大脑强直,瞳孔可缩小至针尖样,但对光反应良好,可有凝视麻痹,双侧锥体束征,因出血量大常波及邻近结构,特别是中脑和脑室系统,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预后不良,多死亡。 (2) 半侧脑桥综合征(20%):出血累及单侧脑桥基底部和顶盖部,临床表现为轻偏瘫、无意识障碍、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单侧角膜反射消失、构音障碍、周围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和同侧面部感觉减退。患者可存活,神经功能缺损亦可有所恢复。 (3) 背外侧顶盖综合征(20%):临床表现为凝视麻痹或同侧外展神经麻痹(或二者皆有)、眼球偏斜、单侧角膜反射消失、单侧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和同侧面部感觉减退、构音障碍。也可无运动障碍、意识状态保持完整、偶有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多存活,神经功能缺损可获得相当程度的恢复。 (4) 脑桥出血也可造成急性闭锁综合征,但多累及腹侧的结构。 6.小脑出血:小脑出血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临床表现因定位,血肿大小,血肿的扩延,脑干受累,出血破入第四脑室与否,以及有无脑积水等多种因素而变化很大。小脑出血最多发生在齿状核。急性小脑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枕或额叶头痛、头晕、眩晕、恶心、反复呕吐和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者多有躯干或肢体共济失调、同侧凝视麻痹、小瞳孔但对光反应好。水平眼球震颤、面肌无力常见。并不是所有小脑出血患者都表现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当血肿小于3cm 直径时,患者可只表现呕吐,有或无头痛,步态不稳或肢体共济失调有或不明显。大量出血时,血肿压迫第四脑室和大脑导水管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急性升高,可导致脑疝和死亡,应紧急处理。 7.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迅速进入昏迷,或昏迷逐渐加深,双侧瞳孔缩小,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可出现去大脑强直等。头颅 CT 可见各脑室系统充满血液。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2-4 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预防和及时治疗褥疮、泌尿道、呼吸道感染等。 二。控制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多增高。对血压高的处理应个体化,应参照患者原有无高血压、有无颅压高、年龄、发病的时间和原发疾病和合并疾病具体确定。若颅内压高时,应先降颅内压,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处理时,过高血压有可能使破裂的小动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和血肿扩大;而过低的血压又会使脑灌注压降低和加重脑损害,应权衡利弊审慎处理。一般对原血压正常,又无严重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将血压控制在出血前原有水平或略高;原有高血压者将血压控制在 150-160 mm Hg/90-100 mmHg 为宜。血压≥200/110mmHg 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高于发病前水平或 180/105mmHg 左右;收缩压在 170-200mmHg 或舒张压 100-110mmHg,暂时可不用降压药,先脱水降颅压,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降压药。血压增高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时,应以积极降低颅内压治疗为主。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认识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