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健康报2013年7月5日07、08专版报道:74种病久治不愈,或...(转载)

    发布时间:2016-01-21   来源:中华康网   

  大河健康门诊6月20日上午在郑大一附院举行,季锋博士提出――74种病久治不愈,或为胃食管反流所致

    □记者 杨振东 文图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泛酸、烧心、胸痛等症状或食管黏膜损伤。据研究,由于工作太紧张、应酬太频繁、三餐不定时等原因,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正在悄然上升,大约每100人中就有7至9人患上此病,在大城市的患病率高达16.98%。绝大多数患者能忍则忍,或者试图通过饮食或自行服药来暂时缓解症状,不足两成人会到医院就诊。他们可能不知道,小小一段反流可能影响全身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郑州大学一附院放射介入科季锋

  难道胃食管反流病仅仅有泛酸、烧心、胸痛这三大典型症状吗?否!    

  6月20日,本报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胃食管反流门诊博士季锋主持“大河健康门诊”。在该院门诊楼8楼胃食管反流门诊,他向前来就诊的20多名患者做了小型讲座后,为他们逐一问诊。在讲座上,他以一个“否”字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一观点本是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提出的,而季锋则是汪院士亲自教出来的博士。汪院士这一观点,缘于他自己长达两年的被误诊误治经历。在讲座上,季博士深情地向大家回忆了恩师这一段从为病所困到力斩病魔的神奇经历。 

  误治两年,汪忠镐发现哮喘真病因    

  苦学三年,季锋成国内首位“治反”博士    

  “我老师汪忠镐院士被确诊胃食管反流病以前,曾经去呼吸科、耳鼻喉科就诊,被误诊为哮喘、过敏性鼻炎。”季锋博士讲道,2003年非典流行,汪忠镐院士本来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但突如其来的咳嗽、喷嚏、鼻塞、耳鸣、头晕等一系列症状,让他无法坚持工作。在医院,他被诊断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此后两年间,他的哮喘越来越严重,每到夜里就会被憋醒,并咳得死去活来。他先后5次因喉部异常发紧、几乎无法呼吸而被送至医院抢救。    

  专家们的会诊意见无一例外地认为是哮喘。可是汪忠镐院士坚信不是哮喘――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是憋,不是喘,也没有哮喘患者特有的肺部哮鸣音,可又苦于找不出证据来否定原诊断。  

  峰回路转的一天很快到来了。不久,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印度一位消化专家委婉地提醒汪忠镐院士是否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汪忠镐回国后便到胃肠实验室接受了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证实竟然真是胃食管反流病:一天一夜之间共发生反流220次。真相大白!原来,致命的呼吸困难乃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喉痉挛,并非过敏性哮喘。后来,一位美国医生为他进行了胃底折叠手术,治疗后很快痊愈。

  为了避免更多人被误诊,汪忠镐院士提出了“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学说”,并在北京二炮总医院创建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 

  2007年,季锋开始师从汪忠镐院士,成为国内第一位胃食管反流病专业的博士。2012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胃食管反流专业开诊,由季锋博士领衔。他擅长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哮喘根除率达70%以上。 

  病例一:治哮喘10年,全靠激素维持生命,惨!

  曲女士是内蒙古人,今年49岁,患“支气管哮喘”10年。每年的秋冬季节是她最难熬的时候,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不能躺着,只能坐着或弓着腰,连解个小便也喘不上来气,那种煎熬真是生不如死。因为常年应用激素,满月脸、水牛背等激素的副作用逐渐显现。   

  经过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曲女士也是胃食管反流病。5月10日,季锋博士主刀为曲女士实施了“胃底折叠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后,曲女士惊喜地发现,折磨自己10年之久的哮喘症状奇迹般消失了。

  季锋博士解释道,这种病是由于贲门松弛等原因,引起胃的内容物经食道向上反流至咽喉部,带来咳嗽、咯痰、鼻炎等以及胃酸刺激引起的喉气管痉挛、收缩进而造成气道狭窄或声门闭塞,表现为吸气困难,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引起的“哮喘”与一般哮喘有什么区别呢?季锋博士说:普通哮喘往往有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病情会随季节或环境的变化加重或减轻,以呼气困难为主。而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引起“哮喘”的病人往往找不到明显的过敏原,长年发病,久治不愈,主要以喉部痉挛为主,表现为吸气困难,容易半夜憋醒,一部分病人还伴有恶心、烧心等。    

   季锋说,临床上,60%的“哮喘”病人与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

     

  病例二: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错了!

      郑州的孙先生说,他哥哥今年46岁,反复出现胸痛、胸闷、气短伴头晕,严重时一侧肢体麻木、无力,7年间,郑州各大医院都跑遍了,无一例外都给下了“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的诊断。

  为治冠心病,他先后在心脏内放了三个支架,治脑血管的药也天天吃。但这些治疗效果都不好。孙先生的哥哥偶然一次来郑大一附院探望病人路过季博士的门诊,得知胃食管反流可能引起他这些症状,遂进门求治,想不到还真是!

  1月24日,季锋博士主刀为孙先生的哥哥实施了“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手术。术后,孙先生的哥哥惊喜地发现,折磨自己7年之久的症状奇迹般消失了,高血压也完全缓解了,彻底告别了与他相伴7年的降压药。

  对此,季锋博士介绍说:临床上,很多心脑血管疾病与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脑血管痉挛而出现血压升高,心脏、脑部的缺血症状,严重的痉挛甚至会发生心梗或脑梗。

   在临床中,他们发现胃食管反流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经抗反流手术后,高血压得以有效控制甚至治愈,治愈率达70%,提示部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胃食管反流因素的参与甚至是唯一致病因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胃食管反流病是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背后隐藏着交感神经功能失调,这或许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病例三:整天打喷嚏、鼻塞,不是过敏性鼻炎

  接下来求诊的是一位来自新乡、30岁的李女士,她说自己每天都被打喷嚏、流涕和鼻塞困扰着,开始以为是感冒,吃感冒药仍每天反复发作,于是去了医院,结果医生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开了很多抗过敏药物,吃着管用,但一停药仍是喷嚏、流涕不断。

  季锋建议她做个钡餐检查,看是不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

  “胃食管反流发生时,胃内容物可反至鼻腔,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及其他鼻炎症状。”季锋博士说,胃食管反流源性鼻炎虽然症状和过敏性鼻炎十分相似,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1.前者没有明显季节性,因为胃食管反流是一直存在的,与过敏性鼻炎有本质不同,而后者则有明显的季节性。    

  2.前者在清晨和睡醒时最明显,后者则在接触过敏原后发作。

  3.前者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如冷热空气的交替。    

   4.前者部分病人中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如泛酸、烧心、胃胀、嗳气等。  

    

    病例四:咳嗽长期不愈,别再当咳嗽治啦!

      正当季锋博士刚准备叫下一个病人时,诊室里兴冲冲地进来一位20多岁的漂亮姑娘,把一把喜糖轻轻放到季锋博士的诊桌上,笑着说:“多亏了季博士治好了我的咳嗽,没把我男朋友吓跑。我们马上要结婚了,特地来表示一下感谢。”    

  在送走这位准新娘后,季锋博士向大家讲道:咳嗽司空见惯,但一咳就是几个月,甚至咳断肋骨,咳到晕厥、不省人事,无论咋治都没用,就是一直咳、咳、咳,咳得没完没了!要按这种咳法,哪个帅哥敢娶?    

  季锋博士说:“慢性咳嗽涉及多种病因,不仅与呼吸系统有关,还与鼻咽喉、消化系统有关。”研究表明,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其中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占相当大的比例,为20%~40%。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部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伴有泛酸、烧心和胸痛等症状,但也有不少患者完全没有反流症状及与进食相关的症状,咳嗽是其唯一的表现。因此,对于无食管反流症状的慢性咳嗽患者,并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可能性。 

    

    病例五:慢性咽炎,别再老拿咽部说事!

      “季博士,您看我这到底是慢性咽炎还是胃食管反流?”28岁的中学老师李老师问季博士。  

  李老师每天都被咽部不适困扰着,嗓子发干、有东西堵着,有时声音嘶哑,到医院诊断是慢性咽炎,开了很多消炎药,但嗓子仍是难受。听说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于是专门调休来找季博士。    

   借这个机会,季锋博士又向大家讲了“反流性咽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慢性咽炎。   

  因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很高,在正常人群中能占到10%~30%,所以很多慢性咽炎都是反流引起或加重的。    

  反流性咽炎有没有诊断标准呢?有的。季博士说有五大标准,有咽炎的朋友可对号入座。

  1.常有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史,或因鼻病长期张口呼吸等。

  2.咽部不适,或痛,或痒,或干燥感、灼热感、烟熏感、异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呕。病程2个月以上,常因受凉、感冒、疲劳等致病。

   3.反流性咽炎除了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外,其常可伴有程度不同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泛酸、烧心、胃胀、嗳气、胃痛、胸背痛等。另外咽部症状可在饱食或平卧后加重。    

   4.检查:咽部表现为慢性充血。咽黏膜增生肥厚,或干燥、萎缩、变薄,有分泌物附着。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呈阳性。    

  5.咽炎反复发作,常规用药无效或即使有效但停药即复发。

    

  吓人:74种病都可能祸起胃食管反流 

  “不单单以上几种常见的病易被误诊误治,我专门统计了一下,到目前为止,共有74种疾病都有可能祸起胃食管反流。如果这些病久治不愈,不妨看看是不是胃食管反流。”季锋博士说。

  这74种疾病是――    

  消化道:泛酸、烧心、嗳气、胃胀,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腹泻、便秘;胸痛或胸骨后有不适感。易误诊为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肠炎、膈肌痉挛、肋软骨炎、胸膜炎。    

  呼吸道:咳嗽、咳痰、喘息、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憋喘、喉痉挛、反复肺炎发作、胸疼、胸闷、憋气、气短等。易误诊为慢性咳嗽、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喉痉挛、肺气肿、肺心病。    

  耳鼻喉:咽部异物感、喉部发痒、声音嘶哑、鼻炎、打喷嚏、流涕、鼻塞;耳鸣、耳痒、打鼾、夜间憋醒、咽干、咽痒、咽痛、声嘶、咽异物感、反复声带息肉等。易误诊为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声门炎、声门溃疡、声门下狭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泪管阻塞、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声带息肉、会厌囊肿、声带白斑、喉癌、睡眠呼吸暂停、声带麻痹。 

  五官:眼干、眼胀、眼痒、视物不清等。易误诊为过敏性结膜炎、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

  口腔:口腔破溃、疼痛、麻木、烧灼感、口苦、龋齿、舌灼热感等。易误诊为口腔溃疡、口臭、舌炎、龋齿、牙龈炎、干燥综合征。    

  心脏:胸闷、气短、心悸、早搏,甚至心绞痛发作、心肌梗塞、冠心病等。易误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吞咽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颤、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神经反射:血压升高或降低,头痛、头晕、四肢瘫软、无力、发凉、发热、麻木或酸胀不适,有时有濒死感甚至晕厥。易误诊为高血压病、低血压症、脑血管病、神经性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高血压性头痛、颈椎病、腰椎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足跟痛。    

  其他症状:失眠。易误诊为睡眠障碍。    

  胃食管反流,之所以会引起全身这么多部位的病症,从局部来说是反流物刺激的结果,从全局来说则是全身植物神经紊乱的结果。    

  先从局部来说,顾名思义,胃食管反流就是指胃内容物胃酸或胆汁反流进了食管里。如果仅反流进食管里,人们只会出现烧心、泛酸等相对较轻的症状,但如果是高位反流,比如胃内容物反流进了咽部,甚至被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就会导致严重的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和窒息等。如果发生高位反流,病人往往没有烧心、泛酸等症状,反倒不停地咳嗽、喘息、打喷嚏、流鼻涕。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时会感觉喉部痉挛,而产生吸气困难,半夜容易被憋气惊醒,哮喘患者常常会有夜间的喘息发作。虽然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表现在咽部、呼吸道,但病根却在消化道。    

  再从全局来说,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第一大脑,有人说消化系统是人的第二大脑。由于消化道是人体内分布最长的器官,其中小肠有5~6米,结肠有1~1.5米,如同一个“司令部”,具有自主调节的功能。例如,人在休息状态下胃肠仍在运动,除参与消化吸收食物外,还参与身体内其他器官功能的调节,包括影响人的情绪。所以说,肠道成为人的第二大脑,其作用不可忽视。由于频繁反流,会导致胃肠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从而引发全身性疾病。  

    

  治疗:日常调理、药物、手术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日常调理和治疗,季锋博士向大家做了详细介绍。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较为常见的治疗是口服药物治疗。不少患者老是希望能得到一劳永逸的“特效药”,其实胃食管反流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如果选择保守治疗的话就需要终身服药。另外部分患者保守治疗的疗效没有预期的理想。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控制胃酸反流的“阀门”――贲门括约肌松弛造成的,而括约肌松弛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目前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根本治愈。    

  从药物来说,无非有三:一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以避免产生过多的胃酸;二是中和胃酸的药,一旦反流了也不至于腐蚀食道;三是保护食道的药,增强其抗腐蚀能力。    

  一举解决胃食管反流病的办法是“胃底折叠+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手术。所谓“胃底折叠”是指用胃底完全包绕食管下段,并缝到食管右侧小弯侧。这样,胃内的压力传导到这个围绕食管的新建的“衣领”并压迫食管。这种单向活瓣的功能使食物可以由食管进入胃内,但不能再由胃反流入食管。如今该术式已非常成熟。无需开腹,只需在患者腹壁上做5个5~10mm钥匙孔大小的切口,用腹腔镜做手术,手术恢复时间只需2~3天。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慢性咽炎复发的原因分析 
咽炎的致病病因复杂,但主要可归究于以下几个方面,即生活习惯方面、饮食习惯方面、环境因素等。这三个方面属外因,内因则包括自身健康状况、相关疾病的治疗情况等。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