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转载)

    发布时间:2015-04-04   来源:中华康网   

    口腔粘膜病在儿童中比较常见。轻则引起不适,重则影响进食,哭闹不止。儿童口腔粘膜病主要有:疱疹性口炎、鹅口疮、地图舌。

  疱疹性口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科陈柯

  疱疹性口炎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

  

  发病原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传染方式主要为直接经呼吸道、口腔、鼻、眼结膜、生殖器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临床表现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1)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以6个月~2岁最多。

  (2)前驱症状较重,可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邻近乳磨牙(成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成簇小水疱,易破,形成大面积糜烂面。

  (4)病程约7~10天,有自限性。

  治疗原则

  1. 全身抗病毒治疗:核苷类抗病毒药和利巴韦林。

  2. 局部治疗:口腔黏膜局部用药,常使用的制剂有溶液、糊剂、散剂及含片,如复方硼酸溶液、0.1%~0.2%洗必泰溶液含漱,酞丁胺软膏、阿昔洛韦软膏局部涂擦,锡类散、养阴生肌散局部使用,葡萄糖酸氯已定片含化等;对于复发性唇疱疹还可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

  3. 对症和支持疗法: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进食困难者可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B、C等。

  4. 中医中药治疗。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

  

  

  病因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临床表现

  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并发症

  宝宝会因疼痛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

  如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拒绝喝水,有可能出现脱水。

  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十分罕见。

  治疗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6.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7.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地图舌

  地图舌是一种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由于它的病损表现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变换大小和形状,具有游走性的特点,所以又称游走性舌炎。

  

  

  

  

  病因

  原因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或胃肠功能紊乱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情绪波动有关;还有部分患儿的父母也曾患过地图舌,故表现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般地图舌多见于儿童,尤为体弱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

  1.病变好发于舌尖、舌中央和舌缘。

  2.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红斑,单发或多发性,可扩大或融合,融合后常类似“地图边界”,周边为白黄色稍微隆起的弧形边缘,中央为火红色的丝状乳头剥脱区,但菌状乳头无改变。

  3.病损具有游走性,可在一昼夜间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和位置。

  4.病变区可有轻度麻辣不适感。

  治疗

  地图舌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据报道,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5%。这种病可能与消化不良、营养缺乏和体质差等因素有关。一般无症状,在吃刺激性的食物时舌头感到有点麻。对于地图舌的患儿可采用以下这些方法:

  1.休息和饮食方面

  保证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应富有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挑食,以免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和营养不良。

  2.消除感染病灶

  口腔内的某些细菌可能会引起地图舌。因此,要仔细检查牙齿、扁桃体以及颊黏膜有无感染,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

  3.寻找病因

  应详细了解其发病史,并注意观察黏膜的受损情况,可服用复合维生素B或硫酸锌制剂。有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应补充铁剂。胃酸过少的患儿可口服稀盐酸。总之,应对症治疗。

  4.清洁口腔

  应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每天早晨可用软毛刷从舌背向外轻轻刷l~2次,将剥脱的上皮清除干净,再用0.5%的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预防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排除和避免可能诱发地图舌的刺激因素,如不食用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去除口腔内病灶,保持口腔卫生,用软毛牙刷刷牙。同时应做到合理饮食,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直接服用复合维生素B。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口腔黏膜病的常识 
口腔粘膜病(oral mucosa,diseasesof),口腔某一部位粘膜的正常、外形、完整性与功能等发生改变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可以组合成复杂多样的损害。...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