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光明的新型武器――抗VEGF药物

    发布时间:2016-01-13   来源:中华康网   

  抗VEGF药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甚至有些高深的医学名词。

  不过,要是说起――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等疾病,还是有很多人听说过的,也许你周围的亲戚朋友就患有这些眼病。以上这类疾病对患者的视力都有严重的影响,并且属于导致“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病变。老年黄斑变性是美国5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首要原因;随着糖尿病发病人群的急速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成倍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导致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眼病;眼底出血――包括多种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多会引起视力明显下降;而黄斑水肿则是很多视网膜疾病的并发症,直接引起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10年前,这些疾病虽然有一些药物和手术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后的视力改善非常有限,也不能阻止视力进一步丧失,大多数病例视力低下。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器械及技术的提高,新型药物的出现,都使得患者的视力预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抗VEGF药物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李骏

  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英文缩写,又叫做血管渗透性因子。这种因子在多种眼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发病时,眼内VEGF浓度增加,产生不健康的新生血管,继而出现大量出血、纤维增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也引起明显的血管渗漏,导致组织持续严重水肿。抵抗或减少VEGF在眼内的浓度,可以抑制疾病的进展,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因此,多年以来,眼科医生一直进行――抗VEGF的研究。直到2005年,随着第一种抗VEGF药物应用于临床,标志着眼科的“抗VEGF时代”的来临。

  抗VEGF用于治疗哪些疾病?目前,抗VEGF的主要治疗适应症有:“湿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辅助用药。

  老年黄斑变性:是抗VEGF药物的第一治疗适应症。在抗VEGF药物出现之前,湿性黄斑变性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3年内的视力丧失率高达70%――80%,几乎所有患者最终失明。抗VEGF药物的出现,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一项长达7年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原来势必要失明的患者中,有1/3的患者视力稳定,甚至有1/3的患者视力可以提高,而有1/3的患者无效。最新的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湿性黄斑变性导致失明的比率下降,认为与抗VEGF药物的使用有关。

    高度近视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其发病机制虽然不同于黄斑变性,但同样是产生了黄斑区的脉络膜写新生血管,因此抗VEGF药物治疗有效。

    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抗VEGF药物可以迅速、有效地减少眼球内VEGF的浓度,所以对于黄斑水肿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对于视网膜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身也有重要的阻止其进展的作用。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多种视网膜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可以继发青光眼。患者视力丧失的同时,还伴有头痛、眼胀,而且疾病进展迅速,治疗难以奏效,属于公认的“难治性”青光眼。抗VEGF的出现,为这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和青光眼手术治疗,可以改善一部分患者的视力预后。

  手术前辅助用药:作为眼底激光前辅助用药,具有减少因激光引起的黄斑、视网膜水肿的作用,同时减少激光的用量,降低激光对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破坏的副作用,从而减少激光导致的视力下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辅助用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后视力。

  抗VEGF药物属于注射用药物,给药方式是――眼球内注射(玻璃体腔内注射)。为了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注射前、后的准备工作,如同进行眼科常规手术,注射过程也是在眼科手术室进行。根据病情的需要,可以重复注射。

  眼内注射可以引起的问题,严重的有眼球感染、出血等,但是发生率均低于白内障手术。临床使用已经对药物的安全性给予认可。

  抗VEGF药物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成为眼科医生手中一种有利的挽救患者视力的新型武器!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黄斑变性简介 
黄斑变性是能够多发于老年的人群的,年龄的越大,其发病率就越高了,黄斑变性是一种视网膜的退化性发生的病变。一旦发生了黄斑变性,轻者是不能读书,重者是能够导致失明的...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