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中华康网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郑主任好!那边怎么不行了,所以我又申请了一个号,我想问您一句话,我一天内有好几个性格,和您接触了这么久,您对我治疗有把握吗?谢谢 当地医院看过没效果 治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不是好搞的,我们一起努力吧。
患者:郑主任好。我努力的好辛苦哦,每天都是在受罪,每天家都不敢出,人傻的是不能在傻,说什么话都要直来直去,转点弯好象都不懂。换个环境过全新的生活,但都不行,现在是每天表情更多了,特别是在太阳下。我觉的我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说谎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正常的,而且药吃没吃感觉都一样。家里人10分又只有2分支持我,我都不知道怎么说,这几天跑去做事了,是被人欺负受委屈跑回来的。每天睡到2――3点就睡不着了,白天无聊的想自杀,安坦每天都吃4粒,帮帮我吧郑主任,真的好累好累!(您明白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郑建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反社会人格哪有你这么难受的?
安律凡你还吃吧?这是主要的药。
患者:郑主任好!抱歉又来打扰您了,我感觉又恢复没吃药以前的那感觉了,我还有的救吗?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过了?另外我办了残疾证了,是三级的智力。请教您有什么用处吗?求您一定帮帮我,谢谢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恭喜你晋升三级智力残疾!还好不是我开的证明。什么用处我也说不出来,只知道你父母可以申请再生一胎。
“我还有救吗?”这只是你的一种偏好,口头禅。
患者:郑主任好!不懂,感觉怪怪的。我想正常人会这么说吧,呵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病人也很少你这样‘求医生你开个药,让我吃了会死掉的’
患者:郑主任好!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了!我也想做人啊,是没办法啊。药吃又没效果,外界给我的压力又很大。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做人先要敢于承担自己的言行、性情、家庭及社会责任。
患者:我感觉一点功能都没有,就象是行尸走肉一样,您说的这些功能我都没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是没有功能,还是不敢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
患者:郑主任好!您把我当正常人了。我不知道怎么说,我现在看到人都怕,不管认识不认识,做事一点智力都没有,烟又戒不了,我不知道每天难受是药引起的还是烟。我有什么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药物还是香烟引起的?你停药或戒烟就知道了。
患者:郑主任好!老是来打扰您,呵呵。我感觉别人说话我怎么都听不懂是什么意思,而且一点智力都没有,和人讲话礼貌不来,还是什么。一会感觉这没法做人了,没有的治疗了,一会又感觉无所谓。现在就是烟吸进去心里难受,好象都要找点事做那样,站不住坐不住这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不过你现在跟郑医生网聊,礼貌好多了,你自己看得见的。
患者:郑主任好!我放弃了,能不能好先不说,我现在是有出门都是受罪,包括花钱,走在街上看到疯子都羡慕。在说就算是好了,我也没法做人了。我感觉死是我唯一的一条路,谢谢您这么久以来对我的理解和同情。祝您一生平安,全家欢乐!不见了。呵呵!还想说句这病太绝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此一时,彼一时,人生历程相对你每天的心态要长得多……
患者:郑主任救救我吧!死不了,更睡不着,站不住坐不住,我以为这次能解脱了,没想到还在这世上。我又流浪在福州了,求您帮帮我吧!我已经傻到不知道怎么能死了。我不是神啊,我受不了啊!让我死吧!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http://wenku.baidu.com/new?fr=view
患者:郑主任好!我活着每天都是在受罪,求您帮我个忙好吗?有钱怎么能搞到安乐死?求您帮帮我吧!坐不住站不住,睡不着,家里人又不管我,我每天真的好难过。我知道跟您说这些不合适,但 我实在是没办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室郑建民:
http://baike.baidu.com/view/703155.htm

  边缘型人格障碍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边缘型人格障碍英文称为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一种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特征。

  目录

  简介

  边缘人格结构共有特点

  患病率

  病因和病理

  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

  简介

  边缘人格结构共有特点

  患病率

  病因和病理

  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

  展开

  简介

  特征

  1938年A・斯特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第一次采用“边缘性”这个术语。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提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至少需具备下述8种中的5种特征:

  1)有冲动性地引起自我伤害的可能,如挥霍金钱,赌博或者自伤身体;

  2)人际关系不稳定或过于紧张,贬低别人,为一己之私经常利用别人;

  3)不适当的暴怒或缺乏对愤怒的控制;

  4)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对性别认同,自我认同,选择职业等变化无常;

  5)情感不稳定,如突然抑郁焦虑,激惹数小时或数日,随后又转为正常;

  6)不能忍受孤独,孤独时即感到抑郁;

  7)自伤身体行为,如自我毁形,屡次发生事故或殴斗;

  8)长期感到空虚和厌倦

  测试是否换上BPD

  下面的心理测试可以帮助评测你是否有某些可能导致BPD的因素。诚实地回答以下问题,就能帮你判断是否需要咨询心理专家。

  1.我经常因为父母(爱人、儿女、朋友)的言行,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2.努力不被其他人抛弃,甚至不惜疯狂(如哭闹、自虐等)。

  3.刚开始认识的朋友都很单纯,日子久了却觉得他们无法接受我。

  4.经常感到无法忍受的孤独。

  5.情绪极易波动,稳定的情绪不会持续几小时。

  6.无法控制暴怒情绪,容易与人产生口角或肢体冲突。

  7.一再用自残行为来获取解脱或快感。

  8.经常以自杀的姿态威胁或要求帮助。

  9.自我形象、性别取向、长期目标或职业选择、喜好交往的朋友类型、价值偏好中至少有两项定义不明确。

  10.长期感到空虚和无聊。

  11.自卑,经常感到失望、无助和无力。

  12.对新事物往往是抗拒的,悲观的。

  13.固执。

  14.目中无人。

  15.与权威人物交往困难。

  16.对批评过度敏感,容易感到被轻视和忽略。

  17.有讨好别人的历史。

  18.自责。

  19.过度警惕,对周边不安全因素过度敏感。

  20.易发生无理由的恐惧和迷惑。

  评测标准:

  以上20个题目,1~10题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总体特征;

  11~15题为任性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亚型特征;

  16~20题为自我毁灭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亚型特征。

  如果你对某一项回答“是”,你应该为自己担心了。如果回答中有两个“是”,建议立即咨询心理专家。

  临床表现和诊断

  边缘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abl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968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1980年DSM-III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1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1837年,Prichard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人格障碍者。1890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1907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态人格性低劣有关。1909-1919年,Pelman和Clark也分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1921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1928年,Reich 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都是边缘患者。1930年,Partridge 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 personality )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同年,美国人Oberndorf注意到美国很多精神病学家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治疗边缘精神病的患者,而这种倾向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主流不一样的。1938-1957年,精神分析家Stern研究治疗了很多“边缘”患者,并且开始初步描述、总结了边缘人格的症状。1942年,精神分析师Deutsch 描述了“好像”人格( as-if personality ),其实便是今日所言的边缘人格。1949年,Hoch and Polatin 用“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来描述一组患者,后Schmideberg 把他们命名为“边缘”者。

  1954年,Knight结合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描述、分析、治疗边缘患者。1955年,Glover也提出,性格障碍是一种边缘状态。这个时期,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已经走在全世界研究边缘患者的前沿,而且他们主要是接受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研究这些案例。从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中期,对边缘状态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展开,积累了很多的案例。精神分析师Kernberg总结了精神分析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术语,并且理清了其诊断要点。Gunderson等人把精神分析界的这些描述性案例经验工作进一步整理,变成了可操作的定义。DSM-III的诊断标准基本上就是按照他们的工作框架来进行的。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至今,是边缘人格障碍的研究迅猛发展的时期。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成为国际精神病学界的主流研究课题之一,和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研究齐头并进。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

  第一,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与青春期,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第二,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第三,显著的分离焦虑。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第四,冲突的亲密关系。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第五,冲动性(impulsivity)。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50% ~70% 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 ~10%的患者自杀成功。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第六,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这个诊断标准首先是起源于1967年时,在精神分析师Stern 和Knight 的工作基础上, Kernberg 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BPO) 的概念。

  边缘人格结构共有特点

  1)身份认同弥散 (identity diffusion);

  2) 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

  3)现实检验能力一般来说是好的,但是很难承受变动和失败。

  在这个基础上,1975年,Gunderson & Singer 回顾了以往有关边缘人格的临床观察的研究,并提出了几个描述性的标准,包括情绪烦躁,冲动行为,人际关系不佳,精神病样的认知,社会不适应。并发展了一个半结构性的研究工具 DIB(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Borderlines )。

  1978年,Gunderson & Kolb等利用DIB对33例边缘人格患者进行统计研究,确定了7条诊断标准。

  1979年,Spitzer, Kernberg, Grinker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确定了BPD的八条诊断标准,供1980年的DSM-III使用。

  到了1994年,对DSM-III的诊断标准进行了300多项研究,终于确定了现在的边缘人格障碍BPD的九条诊断标准。

  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至少有下述5 项:

  1.疯狂地努力以避免真正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

  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为在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

  3.身份(认同)的紊乱: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持续的不稳定.(注:不包括正常的青春期时的不确定性)

  4.至少在两个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方面有冲动性 (例如:花钱、性、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5.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6.明显的心境反应引起情感不稳定 (例如:严重的发作性的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且很少超过几天)。

  7.长期的空虚感

  8.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 (如: 频繁地发脾气,不断地生气,反复地打架)

  9.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由于研究和确诊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工具有很多,除了上述的DIB外,还有DIPDIV(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 IPDE(the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Examination),SIDP-IV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PDI-IV(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 C IV), SCID-II(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等。其中临床研究运用最广泛的自然是SCID-II和DIB-R,这两个工具度已经有中文译本。而且前者作了信、效度检验。

  患病率

  边缘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是1-2%,也有高达8%的调查。在精神科中占门诊病人的10%,在住院病人中占20-25%;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3,约70%为女性,30%为男性 。诊断人格障碍者中,其构成比是30~60%。约有10%的患者会自杀死亡,这个比例是一般人群的50倍。对社区人群的调查发现, BPD在9-19岁的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1%,在11-21岁的人群中也有7.8% ,也是女孩多于男孩。而挪威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边缘人格障碍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的是0.7%。

  边缘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是极其突出的。有关其共病率以及其他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请参见本文其他章节。

  病因和病理

  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病因和病理,一直是众说纷纭,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

  一直都有学者假设边缘人格障碍和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有关其遗传的研究却是非常罕见。有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人格障碍的概述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