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有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骨量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再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诊断一般不存在困难。 常用检测手段有以下几种:
1.生化检查.
(1)骨形成指标: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以及血清I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等.
(2)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CP)及I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3)血、尿骨矿成分的检测血清钙、磷(一般在正常范围),血清镁,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均下降。尿钙、磷、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尿钙、磷在正常范围,尿镁略低于正常范围。
血清25羟维生素D3和1,25双羟维生素D3.
2.X线检查.
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够灵敏,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X线才有阳性发现。
3.骨矿密度测量.
骨密度检测: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超声波定量(QUS)、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技术(QCT)等。目前DEXA为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接受的方法,该法较准确,重复性好,而且较为经济。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