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疾病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目前的死亡率是10 %,应引起重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1]。饮食不当、劳累、腹压增高、情绪激动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诱因,而饮食不当是第一诱因[2]。赖桂凤[3]对56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调查中发现,15例患者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出血,占26 %,居各种出血诱因的首位。芦庆云等[4]对10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由于饮食不当导致出血的有26例,占25 %,也居各种出血诱因的首位。因此做好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对于止血、促进康复、减轻出血均有重要作用。现将近年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进展按病因不同综述如下。
1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
消化性溃疡深者可累及胃壁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破血管时引起出血。消化性溃疡患者大多有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冷热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食物的病史。长期饮食不当,会影响胃的功能,损害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胃黏膜产生病变。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饥饱失时、冷热不调均能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从而使燥热内生、灼伤血络,引起呕血、便血之症。李会荣等[5]认为分阶段饮食可减少胃肠刺激、减轻胃肠负担、恢复胃肠功能。第一阶段是急性发作期,用于严重出血伴恶心、呕吐者需24~72 h。饮食原则:禁食。此期需控制对出血面进行机械和化学性的直接刺激,降低胃肠蠕动。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以保证足够的血液及电解质,贫血者可输入新鲜血液。第二阶段用于少量出血且无呕吐,或出血基本控制后的患者。约需24~72 h。饮食原则:流质饮食。此期可给予牛奶、藕粉、果汁、胡萝卜汁、橘子汁、蔬菜汁等,每日6~7餐,每餐100~200 mL,总热量计每日3.35~4.19 KJ,并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第三阶段用于出血停止后的患者,约5~7 d。饮食原则:流质饮食基础上给予少量无渣饮食。此期流质同上,量为每餐200~300 mL,每日6餐,每餐分别添加少许饼干、面包、蛋糕等。也可进食易溶性蛋黄油(蛋黄油是把煮熟的鸡蛋黄放在小锅内用微火熬,使之出油即可食用),每日1个。总热量每日8.71 KJ,并根据病情给予少量液体和电解质。第四阶段用于出血停止、病情较稳定以及恢复期的患者,约需15~20 d。饮食原则:半流质饮食。此期大便潜血阴性、疼痛停止、食欲恢复,宜给予安全无刺激、少渣的食物,限制对胃黏膜有机械或化学冷、热刺激的食物。如给予苹果泥、蔬菜汁、蒸肉丸、蒸鱼丸、汽水、优质蜂蜜等,并适当增加食盐和蛋白质量,每日4~5餐。第五阶段为巩固疗效期,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已康复的患者。饮食原则:软食。此期给予易消化、无刺激、富有营养的饮食。可用蒸、煮、烩、炒等,如馒头、面包、米粥、面条、冬瓜、西红柿、去皮茄子、胡萝卜、水果、牛奶等,每日3餐。忌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宜食用动物内脏,不宜过饱。王冰等[6]认为出血初期,如初发、出血量不多、年纪又较轻、无穿孔等急腹症,不存在手术指征,一般可不必禁食。急性期以流质为主,可选用鲜牛奶、米粉、白糖、麦乳精、豆浆等为主要食物。进餐4~5次/天,2~3 h 1次,每次量不超过150 mL。出血停止后选用一些加糖牛奶、鸡蛋、藕粉、菜汁、豆浆等饮食,量可以增加至250 mL左右。在饮食中适当搭配一点咸食。康复期:病情稳定后,在上述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稀饭、面条、碎肉、菜泥、猪肝等,同时增加一些纤维素少、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和蔬菜,一日三餐之间加一些辅食。根据各人的实际条件、饮食习惯和口味不同,早餐可选用面糊蛋花、肉泥面糊、粥、馒头等,9:00可食用豆腐花、牛奶、面包等,午餐可食用肉泥细面、稠粥、软饭、肉糜;15:00可食用藕粉、咸饼干,晚餐可食软饭、馄饨、鸡蛋粥,睡前可吃点牛奶、饼干、蒸蛋等。在食用一段时间后,可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饮食禁忌:发生过溃疡病出血的患者,平时应格外注意饮食有节,吃东西不要过饱,做到定时、定量,应忌食生冷、煎炸、过硬和太热的东西,避免食用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咖啡、酸菜及过量的食盐、香料等,酒类、浓茶、香烟应忌食用。陈淑英等[7]认为溃疡患者可分为4号饮食。(1)溃疡病1号饮食:适用于大量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给予禁食。从静脉中补充适量液体及电解质,以补充人体的营养需要,目的是不使出血面受食物的直接刺激,使胃蠕动减慢,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2)溃疡病2号饮食:适用于少量或中等出血、无呕吐者。采用温凉的流质饮食,主要为牛奶、藕粉、米汤、豆浆等碱性食物,每天5~6餐,每餐100~150 mL。此饮食可以减少胃的收缩运动,收敛黏膜,促进止血,并且食物能稀释和中和胃酸,降低胃液的酸度,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3)溃疡病3号饮食:适用于出血停止后的患者。采用温热的半流质或稀软饮食,主要为牛奶、稀粥、面条、面包等,每天5~6餐,每餐100~150 mL。餐间应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等刺激性食物。此食物可以防止再度出血。(4)溃疡病4号饮食: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康复期的患者。采用软食,其主要为易消化、无刺激、富有营养的高纤维素饮食,每天3~4餐,每餐适量,不宜过饱,以避免胃窦部的过度扩张而增加胃泌素的分泌。食物要无刺激性,烹调时必须切碎、煮软,不能食用油炸、油煎食物。食用时必须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生冷粗硬、辛辣食物,以防止引起上消化道再度出血,而高纤维素饮食也能起保护胃黏膜作用。
2 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
门静脉高压一方面使食管、胃底静脉充盈、扩张、扭曲,另一方面胃肠淤血,容易产生溃疡、糜烂;加上肝功能减退时,肝脏制造凝血因子能力下降、血小板破坏增多、产生出血倾向。肝硬化失代偿期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来自消化器官和脾脏的回心血液流经肝脏受阻,使门腔静脉交通支充盈扩张,血流量增加,建立起侧支循环,临床上最重要的侧支循环是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因此门静脉高压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根本原因,常常可因恶心、呕吐、咳嗽、负重等使腹内压突然升高或因粗糙食物机械损伤、胃酸反流腐蚀损伤时,导致曲张静脉破裂出血[8]。为了减少胃酸分泌、减慢胃蠕动、避免食物刺激而加重出血,出血期间需禁食[9]。出血停止后,可逐渐添加饮食,从全流到半流到软食,逐渐恢复。李海红[10]认为确定出血停止24 h后予少量无渣流质,如米汤、果汁、菜汤等,少量多餐,逐渐增加。郭洁[2]认为出血停止24 h后可进少量凉流质,如米汤、牛奶、糊状面、豆浆等碱性食物,少食多餐,患者无饱胀感再逐渐增加量,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流质、软食,避免坚硬粗糙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等,同时限制钠盐和蛋白质的摄入,以防加重腹水或诱发肝性脑病,禁烟酒。芦庆云等[4]认为在出血停止48 h或肠蠕动恢复后按医嘱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饮食,以后逐步向半流食及普通软食过渡,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营养,注意饮食的温度,进食的速度及量,过热的食物可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再出血,进食速度过快和量过多可使门脉分流,血容量增加诱发再出血。陈惜遂[11]认为在出血停止48 h或肠蠕动恢复后可给予冷流质饮食,注意饮食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易反复,因此在出血控制后,不能认为危险期已过,产生忪懈情绪,仍应密切观察有无再出血。王建飞[12]认为出血停止1~2 d可给少量流食,如米汤、藕粉等,并酌情控制高蛋白饮食及钠盐的摄入量
。2~3 d后如无再出血可给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稠米粥等。大约1周后可以逐渐给软食,可以吃新蒸的馒头、米饭,少食多餐。溃疡病患者应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溃疡严重或有少量胃出血时,则以流质饮食为宜;忌食油炸、生冷、过硬、过热的食物,做到定时进餐、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重视并掌握科学的饮食护理方法,做好上消化道出血的饮食护理,可有效地减轻出血、尽早止血、减少并发症、预防复发。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进一步提升,科学的饮食护理将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