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丁香园微信看见一篇京虎子的文章《医生应该让病人满意吗?》,不免产生感触。医生不迁就病人是为病人好。大家不要以为所有的人都害怕做手术,有的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主动、强烈要求手术治疗。有的患者因为医疗经费转移的问题,要求手术治疗;有的患者因为害怕出现马尾神经症状,要求彻底治疗;有的患者害怕瘫痪,要求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自觉无力,可是医生查体肌力正常。他也没有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就要求手术治疗。这些患者统统被拒绝了。北京301医院骨科张西峰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形式,病人是顾客。服务行业让顾客满意似乎应该是服务的一项准则。但是医生是一个对专业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的职业,而且事关病人健康甚至生命,要经常做出风险性很大的决断,这种决断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和病人满意度常常有矛盾。如果是医德方面,让病人很容易满足。涉及到医术了,就不能够用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标准。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影像学不严重症状也不严重病史比较短的患者,有可能自愈就不要做有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退行性疾病,不会致命但会伴随我们一生,不要追求彻底治疗、追求一次治愈。许多的患者害怕外科手术,到处找微创手术的医生,所以我的门诊病人比较多。特别是来自于外地的患者比较多,来北京看病非常不容易。如果看不上就需要等一周甚至更久的时间。为此我经常加号,这样的话肯定压缩了每个人看病的时间。因此为了大多数的利益,希望少数问题比较多的患者,尽量预先做好看门诊的准备工作。我是老医生不看初诊病人,没有在其他医院或者医生那里扩过病的病人请不要找我。我是外科医生,拒绝外科治疗的患者不找我,保守治疗有效的患者不找我。
自我介绍:我是微创脊柱外科医生,同时也是大脊柱外科医生。脊柱外科什么样的手术我都做。再说了我们是数十个人的团队,我拿不下来,我还有带我成长的师兄们。
什么样的患者可以找我?
1、其他医生看过,影像学资料齐全(就是X光片、CT和核磁齐全的患者),拿不准做什么手术方法的,我告诉大家。
2、其他医生看过,年龄太大的,做不了的,我可以看看,看看微创我行不行。
3、其他医生看过,年龄太小,做不了的,我可以看看,是否可以微创手术。
4、其他医生看过,要做大手术的,我可以看看,是否可以不做手术,或者微创手术是否可以。
5、其他医生看过,治疗过、复发、疗效不好的,我可以看看,看看我们能否给于补救。
我不怕困难的病例,越难越好。就好比是围棋选手,只有与高手过招才能提高技艺。每天看感冒不是这一级医生的工作。把其他医生需要开放手术的疾病做成微创手术是我的最爱。
如何确定找我?
1、最好的方法是在网站上《患者服务区》提供资料,我看见过所有的影像学资料和病史,确切告诉你来手术的。
2、在网站上咨询过,我也拿不准,建议面诊的。
网站咨询的优点:患者不需要直接面诊,浪费宝贵的时间和车马劳顿之苦。如果病情确实需要外科治疗,我会推荐当地合格的医生。现在看病不要直接到大医院,先看看当地的社区医院。进行适当的检查,有一个大方向,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找大医院的医生,对疾病进行专业化的判断。这样有助于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
没有看过其他医生、没有任何资料的患者、没有任何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相关疾病知识的患者,不受欢迎。我们的门诊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严重症状的患者。把需要科普的问题,在家里在网上就进行了了解,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给更多的患者。
最后提供一个病人的影像学资料,解释治疗方法选择的差异性。
患者女性,腰痛10年,右下肢加重麻木5月。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无法参加日程工作。查体:右下肢直退抬高阳性,肌力、感觉正常。
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
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没有问题。CT上可以看见突出又部分钙化,加上病史多年,所以诊断椎管狭窄也没有问题。
治疗选择:
1、继续保守治疗或者介入治疗:患者病史长,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继续保守或者介入治疗患者无法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如果患者坚决要求保守治疗,一般没有严重后果,顶多是耽误工作,无法及时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属于可以迁就的情况。
2、微创内窥镜手术:患者病史长,退变中等。如果遇见做内窥镜手术的医生,可以选择内窥镜手术治疗。但是要有复发再次融合的准备。最后患者选择了内窥镜手术,手术出血5毫升、术后即刻下地,康复时间短。对这个患者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3、融合手术:如果遇见不会做微创手术的医生,或者不接受微创治疗理念的医生,看见CT上部分钙化,这个病例做融合手术是适应症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遇见一个做微创手术也做融合手术的医生,这个病例如果做融合手术,就是过度治疗。因为这样的病例做内窥镜手术后,返修的比例不是太高。我不会容忍患者要求做融合手术,不会迁就患者的要求。这就是这个病例复杂的治疗选择过程或原则。外科手术本身就是创伤的过程,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小创伤的手术方法是外科治疗的原则,是外科技术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希望患者都选择到自己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或者长期的症状缓解。
我希望我没有做过治疗的患者不要给我进行评论,尤其不要差评。医生不迁就部分患者、拒绝做大手术是为了患者好。我们和淘宝的店主一样,也非常关注自己的好评比例。
祝天下所有的腰腿痛患者都找到自己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早日康复!
丁香园的一篇文章:
医生应该让病人满意吗? by 京虎子2014-08-03 丁香园4、
编者按:医患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绝对信息不对称,所以这个行业才有所谓“医德”的要求。也正是因为专业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生态度以外的专业度评价基本不可能。以下内容由@京虎子 授权丁香园发布。在微信的同学圈里,几位在中国和美国当医生的同学在讨论是否应该在明知抗生素对病毒性肺炎等疾病无效的情况下,为了让病人满意而开抗生素。这是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原因。让病人满意是否应该属于医生的职责?医疗是服务的一种,病人是顾客,让病人满意似乎应该是医疗服务的一项准则。无论中美,都有人提倡医生要让病人满意,而且病人不满意的后果很严重,在中国是医院暴力,在美国是医疗诉讼。医生是一个对专业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的职业,而且事关病人健康甚至生命,要经常做出风险性很大的决断,这种决断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和病人满意度常常有矛盾。如果是医德方面,让病人很容易满足。涉及到医术了,就不能够用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标准。针对某些疾病和症状,特别是那些没有有效药物的病毒性疾病和自愈性疾病,病人往往希望医生开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在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上,有医生的责任,也有病人的责任。告诉病人靠自愈很难让病人满意,还得冒一定的风险,所以很多医生选择了以开药来换取病人满意。这种做法是有悠久历史的。1960年以前,医生用无效药物以求病人满意是很常见的做法,这些药物所起到的是安慰剂效应。传统医学的绝大部分药物都属于这类,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甚至现代医学出现之后,所谓的医疗实际上主要仰着无效药物所引发的安慰剂效应。随机双盲试验出现后,才有了真正的验证药物疗法的可靠方法,不仅传统药物,甚至一些一直被认为是有效的合成药物也不出安慰剂效应的范畴,比如可待因止咳。近半个世纪以来,医生们才逐渐转变,强调疗效,如果没有有效药物的话,就任其自愈或者缓解症状。但是,在医生之中,依然有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1960年以前,甚至可以说占大多数。2009年,美国NIH、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联合进行了一项对1200名内科医生和风湿病医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几乎半数医生经常为了病人满意而给病人开维生素、止痛药和抗生素。61%的医生认为这从伦理上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认为是医生的义务。41%的医生开止痛药、38%的医生开维生素、13%的医生开抗生素,这些医生中的很多人真心相信这些药会有些效果,只有2-3%的医生给病人开真的安慰剂,比如糖丸或者盐水。如果调查中国医生的话,不仅这样做的医生占大多数,而且开抗生素、中药、抗病毒药、输液的比例会很高。这个调查不仅证明无效药物的临床应用依旧很普遍,而且证明很多医生并不认为这些药是无效的,因此存在着巨大的药物滥用和过度治疗。上面列举的药物和补充剂都有其副作用,尤其是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在中国还有中药未知的副作用和毒性。这些都是为了达到使病人满意而付出的代价。不少医生认为这些代价与所收到的疗效相比是值得的,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似乎支持这种说法。但是2012年一项全美调查则得出相反的结论。这项对超过5万名病人的调查首先发现这些满意的病人往往会住院治疗,其医疗费用比其他病人高9%,治疗药物的使用也高9%。更重要的是,这些病人死亡率高。按满意度分组,对医生最满意的病人的死亡率要比对医生最不满意的病人的死亡率高26%。上面这项调查说明让病人满意会导致医疗费用增高,更会害了病人。因为该怎么治疗是医生的份内工作,迁就病人有可能耽误治疗。病人追求满意在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医生们不同的态度,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医生迁就病人,那么遇上不迁就病人的医生时,病人就会很不高兴,如果大部分医生都不迁就病人、根据专业知识而不是病人满意度来处理的话,病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要求。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在美国有的医生因为坚持不迁就病人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在中国有的医生因此遭受医院暴力。好的医生不仅仅是废寝忘食地为病人看病的医生,更应该是不迁就病人的医生,这才是真正的医德。
来自丁香园微信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