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有害赤潮酿成重大水产损失
罕见赤潮引起广东省海洋渔业部门高度关注,惠州市相继启动了赤潮灾害II级和III级应急响应,广东省多名赤潮专家到惠州海域进行实地分析研判。
赤潮专家研判认为,本次赤潮过程中的三类优势种藻类均为无毒。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自2月18日至今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站位海水常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无异常,也未收到因赤潮导致的鱼类死亡报告。惠州市有关部门共布设采样站位869个,采集水温、pH、溶解氧、盐度数据2784个,监测数据显示海水无机氮、无机磷指标均为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需要紧密防范的是有毒赤潮和有害赤潮。”吕颂辉说,有毒赤潮会产生贝类毒素,通过海洋食物链造成鱼类等海洋生物死亡;有害赤潮是指赤潮藻本身不带毒素,但一旦大规模密聚会降解水中的氧气,导致鱼类等窒息死亡。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渤海湾、浙江、福建、广东等海域发生过多次赤潮,一些赤潮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造成水产养殖损失。
“广东海域赤潮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那次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广东和香港两地的渔业损失约4.5亿元。”谢学东说。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董艳红说,赤潮成因复杂,在国际也是研究难题。除了现代化工农业发展导致废水入海引起富营养化的人类活动之外,赤潮与海洋纬度、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赤潮专家正就惠州海域赤潮数据进行分析,尚未得出定论。”
从去年9月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造成惠州海域罕见赤潮的重要诱因之一。董艳红说,海水温度的升高必然导致海洋微生物的繁殖条件更好。部分赤潮专家介绍,从近十多年的数据来看,气候异常的年份,一般赤潮发生次数就比较多。
国家海洋局召开的2016年海洋灾害形势会商会也预测,考虑到厄尔尼诺事件、历史统计和海洋环境等因素,今年灾害性海浪和赤潮灾害的发生次数均多于2015年。在赤潮灾害方面,预计影响我国近海的赤潮次数为45次~56次,较2015年的35次偏多。其中,东部沿海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偏多,主要发生在浙江、福建中部至北部和长江口附近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