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惠 激励导向,薪酬向哪些岗位倾斜
我省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前,省人社厅、财政厅、卫生计生委和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省900余家公立医院薪酬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分配不合理,一线医护人员获得感不高。
如何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结构?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有超过80%的试点医院,结合薪酬制度改革相应调整了内部薪酬结构,突出向一线医务人员、关键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岗位,向业务骨干、高层次人才和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倾斜的激励导向。
以绵阳和南充为例,绵阳市三医院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设计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方案,改变了过去以科室收入为标准的分配模式。绵阳市中心医院从技术难度、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建立医疗、药事、医技、科研、教学等部门的综合考评体系,医院内部分配结构更加合理。
以该院对护士岗位的考核为例,将科室按风险程度和技术复杂程度,对护士岗位分A、B、C、D、E等层次进行动态管理。将工作量大、护理风险大、技术难度大、危重病人多的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儿科等划为A类,而眼科、皮肤科、中医科等工作量、护理风险、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科室划为C类。薪酬向风险大、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倾斜。
记者采访发现,通过上述分配方案的倾斜,此次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受益最大的对象是一线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岗位的医务人员。在阆中市人民医院,席绪明领导的神经内科和曹磊领导的消化内科,都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两位科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各自科室的医生薪酬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我们科室增加最多的达到30%。”席绪明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今年1至9月在编人员的平均绩效工资较 2016 年增长9.18%。
新的薪酬分配模式激发了人才活力,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能。当前,绵阳市中心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量,位于全国地市级医院的前列;次均费用、费用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和地方的平均水平。阆中市人民医院的病人转出率,从前几年的超过3%降到今年的超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