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蜘蛛网下有炸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误区(曾应约刊登在...

    发布时间:2015-09-18   来源:中华康网   

     这里的“炸弹”,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某些因素引起脑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进了蛛网膜下腔。这种病症多见于青壮年,患者的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脖子僵硬以及冷汗等。

  1、别被假相迷惑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刘爱华

      蛛网膜是人脑表面一层极薄的膜,上面布满像蜘蛛网一样的血管,所以称为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出血好转过程比较特殊,如出血量不多,出血吸收很快,症状可迅速好转或消失。然而,这是一种假相。患者往往以为其治疗相当容易,从而把医生要求的进一步检查看成危言耸听、小题大做,拒绝听取建议或拖延进一步治疗,最终出现因治疗不彻底而再次或多次出血

  2、动脉瘤是“元凶”
  从本质上讲,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只是症状学上的诊断。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针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进行治疗,才是避免患者致死、致残的关键所在。据统计,约7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由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的。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也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有“颅内定时炸弹”之称。文献报道,未经有效治疗的破裂动脉瘤非常容易再破裂出血,且再次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60%,第三次出血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来说,及时排查、治疗颅内动脉瘤至关重要。

  3、残酷的现实令人痛心

      在我们脑血管介入病房,几乎每周都有一些从全国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非常遗憾的是,他们来时已经是因再出血而造成永久性瘫痪、失语、神智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的动脉瘤患者。比如最近刚出院的两位30多岁再出血动脉瘤患者的情况,就令人十分惋惜。一位是来自外省的农村女人,因经济条件困难,第一次CT发现出血后几乎没有进行治疗;一月后第二次出血造成昏迷、偏瘫。尽管转至我院后查明为动脉瘤并进行了栓塞,挽救了生命,但已无法治愈瘫痪的肢体。另一位是北京一家私营公司的总经理。首次发现出血后在外院保守治疗20天,患者自觉病情痊愈,CT复查出血消失。为照看忙碌的生意,他坚持要等一两个月再仔细治疗。但出院仅5天便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再次出血,送到医院时已神智丧失、瞳孔散大、生命垂危。急诊造影栓塞后,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但智力严重受损,只相当于学龄前儿童水平,生活不能自理。还有很多患者,在再次或第三次出血后根本来不及抢救就失去了生命。这类悲剧的一再上演,主要是因为大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偏差,导致治疗半途而废,使得真正的“罪魁祸首”继续危害健康与生命。
4、现代治疗可不用开颅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较好的初筛无创检查方法,脑血管造影检查是目前最有价值的确诊手段。一旦脑动脉瘤诊断明确后,积极有效地进行外科开颅手术夹闭脑动脉瘤是传统的有效治疗方法。但近年来新发展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日趋成熟,因具有安全、不需开颅、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其定为首选治疗方法。
  只有科学地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详细检查并及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效治疗诸如动脉瘤等危及生命的隐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害,避免丧命或致残的悲剧发生。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 刘爱华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你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定义人脑的表面被覆三层膜,由内及外依次是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叫蛛网膜下腔,正常由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充盈。当脑...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