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术后影像学随访检查----肿瘤术后残留和复发

    发布时间:2015-06-18   来源:中华康网   

      脑胶质瘤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术后随访检查对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胡永珍

  1  肿瘤术后残留( residual tumor)   

      肿瘤术后残留是指手术未能彻底切除而残留下来的肿瘤组织。胶质瘤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没有明确的边界,加之部位深或毗邻重要解剖功能区, 手术往往难以全切。 即使术中认为“肉眼全切( gross total resection)”的病例,有报道术后复查30 %的病例仍见有残留。肿瘤残留主要靠术后早期影像学检查发现(早期一般指术后 1 个月内,有关肿瘤残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确诊主要依靠追踪复查。几乎所有的影像学技术都被尝试用于术后残留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各有优、缺点,可相互补充, 还没有一种方法被公认为十全十美。术前缺乏强化的肿瘤,术后 CT、MRI 难以判断有无残留。肿瘤边缘部癌细胞巢向正常脑组织的浸润、扩散,目前还不能被影像学显示,这类残留也无法确定。术后随访检查残留灶朝 3 个方向发展:

  (1)残留灶增大, 演变为复发;

  (2)术后一定阶段呈相对稳定; 

  (3)残留灶缩小。     与肿瘤恶性程度、瘤细胞生长周期、术后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
    CT、MRI 主要依靠增强扫描识别术后残留灶,表现为手术野结节状、斑块状甚至环形强化。残留灶作为原发肿瘤的残余部分, 了解手术方式, 仔细对照术前、术后影像, 有助于诊断。判断有无残留,目前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有学者建议术后及早复查可避开残腔周边反应性强化的干扰,但此时部分残留灶强化不明显,手术野残存的血液、渗液、脑水肿、肿胀等也影响观察; 血液分解产生的高铁血红蛋白,MRI扫描产生高信号可造成误诊。

     又有学者建议复查应选择在手术 1~2 个月后, 因此时绝大多数残腔周边强化已消失,高铁血红蛋白已分解。这对低级别的胶质瘤不失为合适的选择, 但高度恶性胶质瘤残留灶术后 1 个月内即可明显增大, 影像学难以区分是残留抑或是肿瘤间歇性生长。目前比较接受的首次复查时间为术后 3~5 天。此外, 手术前、后使用类固醇类药物, 可减少残留灶强化程度和范围, 使之变得不明显。
2   肿瘤术后复发( tumor recurrence)
    肿瘤复发包括 2 种情形: 

  (1)术后残留灶生长增大; 

  (2)手术野或远隔手术野出现新的性质相同的肿瘤灶。

  远隔手术部位的复发又称异位复发。异位复发的机制众说不一, 一般认为与瘤细胞沿神经纤维通道、血管间隙、脑脊液等扩散以及手术引起的医源性播散和术后放疗的致瘤作用等有关。不少学者观察到少数复发肿瘤恶性程度增加,并认为可能与手术刺激和术后放疗有关。

  高度恶性胶质瘤文献报道 80%在术后2年内复发,胶质母细胞瘤大多数术后8个月内复发。术后复发还与残留灶有无、大小以及术后有无辅助治疗有关。一般残留灶越大, 复发时间越短, 复发率越高。单纯手术比手术+术后放疗、化疗病例往往更易和更早复发。

  肿瘤残留和复发之间存在时间差别, 但却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Forsyth 等报道高度恶性胶质瘤手术残留灶, 部分病例术后 1 个月内明显增大, 表现为复发。术后残留灶生长增大( regrowth),手术野或远隔手术野出现新的肿瘤灶,为术后复发的直接征象。

  CT、MRI 随访影像, 复发肿瘤主要表现为术后生长活跃综合征(postoperative active growing syndrome),即:术后残留灶增大;手术野或远隔手术部位出现新的肿瘤灶;局部脑水肿扩大和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室管膜或软脑膜种植、转移,表现为室管膜或软脑膜强化、肿瘤结节及结节强化。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胶质瘤的定义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分良、恶性。大多缓慢发病,以头痛、恶心及呕吐、癫痫、视物模糊等症状等起病,症状逐渐加重。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可以分为星型细胞瘤、少枝细胞...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