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拇外翻及其危害吗?

    发布时间:2015-04-11   来源:中华康网   

  什么是拇外翻?

  有的人拇趾向外撇,而大拇趾的跟部又向内收,使得前脚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这就是拇外翻。大拇趾外撇严重者可以位于第二、三足趾的下面,将第二、三足趾顶起来,日久可形成锤状趾。大拇趾跟部(实际上是第一跖骨)内移后,使得该处极为隆起,容易与鞋形成磨擦,天长日久,该处皮肤和皮下有关组织增厚、红肿,滑囊形成,而产生拇囊炎。引起疼痛,局部溃烂后可造成感染,拇外翻畸形病人因为前足生物力学发生异常,很多合并有足底部胼胝(硬茧子或“鸡眼”)。使走路引起疼痛,病人无履可适,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而且外形上也缺乏美感。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闵文

  拇外翻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有先天性遗传,70%的患者有遗传因素且多数为母系遗传。后天因素有不适当的负重、站立行走过久、外伤、穿用鞋帮较硬的尖头鞋、高跟鞋等原因,使行路时足前方受力,拇趾挤向外侧,促进和加重拇外翻的发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因关节破坏形成半脱位,呈拇外翻畸形。由于拇长伸肌、拇长屈肌和拇内收肌紧张牵拉,拇趾沿其长轴旋前外翻趾甲向中线,并继续加重,在内侧的拇展肌和拇短屈肌内侧头及其内籽骨向外移位,失去外展作用,进而在外侧的拇内收肌与拇短屈肌外侧头挛缩,外侧关节囊挛缩并增厚,拇趾向外半脱位,腓侧种籽骨移于第一、二跖骨头之间,拇趾外翻推动第一跖骨内翻,使足横弓加宽,至跖骨头内侧被鞋帮挤压摩擦,发生拇囊炎,疼痛,进而第一跖骨头变大形成向内侧突出的骨赘。由于拇内收肌紧张劳损,足横弓变平,第二、三跖骨头向跖侧塌陷,负重、摩擦致该处皮肤增厚形成胼胝,拇趾向外翻,挤压第二趾,占据二趾之位置,将二趾抬起与拇趾重叠,使二趾跖趾关节过伸,近趾间关节屈曲,成为锤状趾,突出于拇趾与第三趾背侧,近趾间关节背侧受鞋面摩擦、挤压,亦产生胼胝疼痛。

  拇跖趾关节处于半脱位的位置,在长时间不正常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出现骨关节病,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更为疼痛。

  患有拇外翻如何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拇外翻仍是目前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其手术方法有200多种,因截骨部位不同,又分为:①近节趾骨截骨术;②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术;③第一跖骨干部截骨术;④第一跖骨颈部或头部截骨术;⑤第一楔状骨截骨术。

  合并锤状趾、足底胼胝疼痛怎么办?

  拇外翻病人特别是中、重度者,由于拇趾向外翻,挤压其他趾,将二、三趾抬起(尤其是二趾),与拇趾重叠,使跖趾关节过伸,近端趾间关节屈曲,成为锤状趾,趾关节背侧受鞋面的摩擦、挤压,产生胼胝体疼痛,一般说拇外翻角超过35°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锤状趾畸形,由于第二跖趾半脱位,而跖骨头被压下垂,使该跖骨头先于其它跖骨头接触地面,加之第二、三跖骨干由于跖楔关节所限,背伸活动能力要少于四、五跖骨干,更增加了第二跖骨头的负重,形成了该跖骨头下的疼痛性胼胝。锤状趾是拇外翻并发畸形,并以二、三趾为多。在治疗严重拇外翻合并锤状趾畸形也用小切口作趾间关节的成形术,并根据病人的症状相应地施行二、三、四跖骨头下截骨抬高术。但同时很多合并轻度锤状趾的病人,术后经过锻炼,锤状趾及胼胝体均可消失。

  拇外翻如何预防?

  拇外翻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早期或轻度的拇外翻病人,可以使用拇外翻矫正带,有助于减轻症状。此外,对于术后病人或轻度拇外翻者在选用鞋时以鞋头平宽的为好,鞋跟不宜太高,对于早期病变者,疼痛较轻,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按摩、搬动拇趾向足内侧、在沙土地赤足行走、锻炼足肌、热敷和休息等,在两侧第一趾套橡皮带作左右相反方向的牵引动作,每天4次,每次5―10分钟。或将橡皮条套在所有足趾上,足趾做分离动作。

  如果病人同时患有胼胝体、扁平足或跟痛症等疾病,还可同时使用跖骨垫、平足垫或跟骨垫。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拇外翻定义 
拇外翻定义:拇趾骨和第一跖骨之关节倾斜超过15度。拇外翻成因:由多种情况所造成, 如遗传、经常穿着高跟、尖头鞋, 使拇趾向第二趾过份挤压。 另外,扁平足患者也较...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