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

    发布时间:2016-01-20   来源:中华康网   

  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不孕和子宫增大。发病年龄一般在30-50岁。常规治疗包括子宫全切术、 病灶切除术和药物疗法,但以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子宫动脉栓塞术以其创伤小、 恢复快 、可保留子宫等优点为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介入治疗科彭强

  治疗机制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依据  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基本作用是栓塞血管、阻塞通向病灶的血流。通过相关研究发现:(1)异位内膜全部位于子宫肌层,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在彩色超声下显示血流丰富,呈高回声的病灶区为斑点状、短棒状的低速动静血流包绕,MRI下显示异位内膜呈高信号,内有或无出血微囊腔,外包绕增生的肌纤维形成微型子宫结构,显示其供血为子宫动脉的小分支,即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病灶均通过子宫动脉获得血供,这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2)异位内膜源自子宫内膜基底层,,多处于增生期,对缺血缺氧敏感,这为介入治疗提供了病理学基础。(3)在子宫动脉DSA造影中发现造影剂相对浓集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说明该病灶内的血流较正常子宫肌层丰富,这为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介入治疗后由于子宫动脉栓塞导致:(1)血流的阻断使异位内膜和增生的结缔组织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出现非炎症性的水肿,继而逐渐溶解、吸收,使病灶缩小甚至消失,同时病灶释放的使子宫收缩引起痛经的前列腺素类物质减少,使痛经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2)病灶的缩小使子宫变软,体积及宫腔面积缩小,有效地减少了月经量。(3)异位内膜和包绕的肌层部分坏死使子宫收缩,体积缩小压迫关闭微小通道,或通道本身的坏死闭合使正常子宫内膜基底层不能再由此进入肌层,大大地减低了复发率。(4)异位内膜的坏死使局部雌激素水平和雌激素受体等的数量下降,打断了子宫腺肌病蔓延的恶性循环,消灭了子宫内膜腺肌病的可能病因从而防止了复发,也使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情况得到改善,出现月经量减少。(5)正常内膜功能层虽然也出现轻度的坏死,但在血管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后可由基底层逐渐移行生长恢复正常功能,而异位内膜坏死后由于缺乏基底层的支持,这种坏死是不可逆的,所以当栓塞的血管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后,已坏死的病灶不能重新生长,这就保证了质量后疗效的稳定性。

  操作方法

  手术以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 ,将 5F 子宫导管或 Cobra 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 ,造影明确后 ,以聚乙烯醇颗粒(PVA)+平阳霉素+适量对比剂透视下缓慢推注,然后用明胶海绵栓塞,直至子宫动脉血流中断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3 - 7 d ,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 ,阴道出血等症状。嘱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第 3 、6 个月来院复查 ,并在第 6 个月行超声或 MR检查 ,观察病灶恢复情况。

  临床疗效

  1、痛经,痛经缓解率:介入治疗后患者痛经缓解疗效显著和有效占70%-90%;2、月经,89%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月经量减少;3、不孕,不孕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受孕的机会大大增加。4、阴道分泌物,介入治疗后患者白带明显减少,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白带多而易反复感染导致各种阴道炎,在介入术后也得到彻底治愈。5、子宫大小,介入治疗后1-6个月子宫开始变软,体积缩小。6、贫血,介入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患者一般在介入术后3个月回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肌病是一种什么病? 
肌病是指肌肉的原发性结构或功能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CNS)、下运动神经元、末梢神经及神经肌肉接头处所致继发性肌软弱等都包括在内。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可对...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