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压迫综合征(二)

    发布时间:2015-11-14   来源:中华康网   

  二、髂外动脉挤压综合征

  髂外动脉受压可发生在竞赛自行车手。由于骑自行车人的身体姿势对动脉产生机械压力以及高速血流的剪切力都可以引起继发性血流动力学损伤。患者通常出现下肢的间歇性跛行,最常见于左侧,通常是骑车运动量最大的时候发生。该病变很少发展为急性或亚急性动脉闭塞。虽然静态踝臂指数(ABI)通常是正常的,但运动负荷试验检查通常显示受累肢体的ABI有一过性减低。双功能超声对诊断髂外动脉病变和术后监测也很难准确。在有生活方式受限制的症状或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中,使用血管造影评估是恰当的,并可以特别显示髂外动脉的中度狭窄。在严重受损和有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中,手术血管重建已经显示期具有益处。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徐庆田

  三、收肌管出口综合征

  在大腿远端收肌管出口处的肌腱对股浅动脉的压迫具有意义,因为这个位置的压迫是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病变的起因。机械损伤发生于股动脉穿越大收肌时。除此之外,某些类型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和越野滑雪,能增加股浅动脉的压迫并可能在这个位置引起急性动脉损伤和血栓形成。了解这些急性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有关的活动是提供有效治疗的关键。

  四、N动脉挤压综合征

  N动脉挤压综合征主要是一种N动脉走行异常和N窝软组织发育畸形,从而使N动脉遭受机械性压迫损伤而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静脉和神经可同时受到挤压,但少见,由于外伤或手术疤痕形成的纤维性索条挤压N动脉者偶见。

  1、病因    N窝位于膝关节后边,N窝的任何组织,特别是附着于股骨髁背面的腓肠肌发育畸形或(和)血管走行异常,对N动脉都会产生挤压和损伤的可能。另外,N窝感染或外伤后瘢痕形成也有挤压N动脉而引起此病的可能。

  2、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从N动脉受到挤压时开始,初期,血流受到影响,而动脉壁还未出现组织学变化。长期反复的挤压,就会使N动脉壁有创伤性炎症反应。表现在内膜增厚,内弹力层断裂,平滑肌纤维破坏和结缔组织增生。动脉周围有炎症性反应和粘连。病变发展、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出现血流湍流或涡流,从而导致动脉狭窄后扩张,甚而形成动脉瘤。

  N动脉限局性狭窄继续加重,就会出现动脉节段性闭塞。由狭窄到闭塞往往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伴随着比较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加以动脉闭塞的近远端动脉没有病变,所以多数患者肢体缺血不太严重。但如果狭窄动脉段出现急性血栓形成,就会出现急性动脉血栓栓塞症的的临床表现,甚而发生组织坏死,但很少见到。

  3、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临床症状表现尽管有所不同,但多间歇性跛行开始,在步行或跑跳中感到小腿肌肉不适、疲劳、麻木、无力或(和)轻度痉挛性疼痛,被迫停步后上述感觉缓解和消失。有的患者在疾行中没有间歇性跛行,而在缓步行走时出现,但有的患者则相反;有些患者在特定姿势的情况下出现下肢麻木、皮色苍白。

  在动脉未闭塞以前,除间歇跛行性外,末梢动脉基本正常,而且没有明显缺血表现。在N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末梢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并出现皮温低、皮色苍白和肌肉萎缩等肢体缺血症状。约有10%-20%的患者由于受挤压局部血栓形成或突然闭塞而出现急性缺血症状,如急性动脉血栓栓塞症的“5P”表现(疼痛、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麻痹、脉搏减弱或消失),但很少发生肢体末端坏疽。

  如果N静脉受到挤压,会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甚而出现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在早期,小腿出现间歇性浮肿,与活动度有关。胫神经同时受挤压者罕见,一旦发生,就会在某种姿势(如膝关节伸直位)时,或在行走时就感到沿神经走行有放射性疼痛。

  4、检查方法    ⑴无创伤检查:超声血流检查、容积描记、多普勒踝部动脉测压等。⑵血管造影:可发现近段N动脉向内侧移位;中段N动脉节段性闭塞;远段N动脉狭窄后扩张。⑶CT与MRI:可证实与补充动脉造影的结果,发现异常的肌肉和纤维束带与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对指导手术和发现无症状的本征患者有重要意义。

  5、治疗措施     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松解血管压迫、血管重建和恢复正常血流,手术目的是纠正解剖异常,修复损伤的动脉以恢复血供。常用手术方式有单纯异常肌腱或束带切除术、腓肠肌内侧头切断和N动脉复位术、血栓内膜剥脱术、自体静脉片移植术、病变动脉切除术和自体静脉移植术、动脉狭窄扩张术、自体静脉转流术和腰交感神经切除术等。手术效果一般良好,常见移植物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五、N动脉外膜囊肿

  N动脉外膜囊肿是由于N窝软组织在膝关节长期运动反复挤压N动脉而引起的外膜囊肿性疾病,此病罕见。

  1、病因    此病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有以下三种原因:外伤学说、黏液变性、胚胎发育异常。其中胚胎发育异常和黏液细胞进入关节邻近的动脉外膜,是此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而膝关节反复长期活动而使N动脉遭受挤压性损伤,仅仅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病理改变    动脉外膜内进入的黏液分泌细胞在N动脉损伤刺激或(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生长、增多,分泌液体,形成囊肿,囊内分隔和内壁有滑膜样组织,囊壁有神经和血管生长。囊内液体为黄色或深黄色,如血管破裂就会呈血性黏液。

  囊肿在外膜和外膜下,大小长短不一,一般为卵圆形。囊肿周围可能有纤维性粘连,并与膝关节有某种联系,后者多在N动脉前壁。

  在早期,动脉内膜光滑,对动脉血流没有。当囊肿增大,使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时,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动脉严重狭窄,内膜会因血液湍流和涡流而受到损害,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动脉一旦完全闭塞,肢体远端出现动脉供血不足。但由于动脉为限局性阻塞,近远端动脉没有病变和有丰富的膝关节周围侧支血管网,所以肢体严重缺血者很少见到。

  3、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男性,年龄为10-77岁,多一侧发病,两侧N动脉先后或同时发病者很少见到。

  在初期,患者不会有任何临床表现和感觉异常。当动脉明显狭窄,动脉血流受到影响时,才在剧烈活动时出现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是此病的首发表现,末梢动脉搏动多属正常。此病发展缓慢,而仅仅是动脉严重狭窄和完全阻塞后,肢体远端才出现畏寒、乏力、肌肉萎缩、末梢动脉明显减弱或消失。约1/3患者N动脉完全阻塞,但肢体严重缺血者少见。

  4、检测方法    可借助于超声、CT、MRI、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协助诊治。

  5、治疗措施    在早期,施行囊肿切除术,如果切除有困难或已经闭塞,可行病变段动脉切除后自体静脉移植术、转流术等手术。如不接受或不适宜手术,宜进行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什么是周围血管病 
周围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意外的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个系统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周围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高发病种,若长期不愈,病情将呈...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