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钠摄入过量会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睡眠呼吸暂停。心力衰竭(HF)中睡眠呼吸暂停(SA)发生率可达50%。钠摄入量和肾功能受损均通过增加钠水潴留、夜间组织液重新分布影响SA严重程度。河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永军
2.大剂量利尿剂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前24小时利尿剂使用剂量>1mg/kg定义为大剂量,<1mg/kg为小剂量。>400mg/d为超剂量。在急性心力衰竭早期治疗阶段,静脉大剂量袢利尿剂的使用并不增加短期死亡率,超剂量利尿剂尚未明确。
3.房颤仅于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心力衰竭定义为超声心动图下LVEF<40%。房颤(AF)在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及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PEF)普遍存在。在HF-PEF中,AF与较高的NT-proBNP水平相关,且与死亡或HF再入院显著相关。而在HF-REF中相关不明显。
4.运动可改善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和舒张功能。目前HF-PEF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无有效药物改善此类患者预后。已有研究显示运动训练可以改善HF-REF患者的运动耐量,减少发病率。目前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改善了HF-PEF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体能维度。获益与左房逆行重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相关。
5.监测NT-pro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预后。
6.目前已明确:可有效改善心衰预后药物是:b-阻滞剂、ACEI、ARB药物。心衰风险相关因素:高龄、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左室高电压、2型糖尿病、肾小球滤过滤降低相关。
7.有效控制血压避免心力衰竭才能降低死亡率。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死亡风险极高,不同降压治疗方案均不能在心力衰竭发生后减少死亡率。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的有效办法是在未发生心力衰竭时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心力衰竭发生,降低死亡率。
8.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对社区可疑心力衰竭患者具重要诊断价值。心力衰竭三大症状: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衰三个主要检查方法:胸片、心脏彩超、NT-proBNP检测。研究发现:3项病史指标(年龄、冠心病史、袢利尿剂使用情况)和6项体检指标(心率及心律、心尖波动移位、罗音、心脏杂音、新发的颈静脉充盈)对诊断心力衰竭有独特诊断价值。
9.早期降低收缩压使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恶化。谨慎地监测、控制血压,可预防AHF患者肾功能恶化(WRF)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