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我院治疗习惯将14岁以下的骨折患者归为小儿骨科治疗,14岁以上包括14岁的患者归为成人骨科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骨科曾纪洲
附肢主要各骨骨化点出现及长合时期
骨名
骨化点
骨化点出现时期
长合时期(岁)
名称
数目
胎龄(周)
生后(岁)
肱
骨
上端
头
大结节
小结节
1
1
1
1
2~3
3~4
20~22
20~22
体
体
1
8
下端
肱骨小头
内上髁
滑车
外上髁
1
1
1
1
2
6~8
9~10
12~13
18~20
18~20
18~20
尺
骨
上端(鹰嘴)
体
下端(头)
1
1
1
8
8~11
7~8
16~17
20
桡
骨
上端(头)
体
下端
1
1
1
8
5~6
1~2
17~~18
20
腕
骨
头状骨
钩骨
三角骨
月骨
舟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豌豆骨
1
1
1
1
1
1
1
1
1
1
3
4
5
6
7
8~14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头钩三月,舟大小豌
骨盆
股
骨
上
端
大转子
小转子
头
1
1
1
3~4
9~14
1
17~18
17~18
18~19
体
下端
1
1
7
36
19~24
19~24
髌骨
数个
3~5
6~7
胫
骨
上端
体
下端
1
1
1
8
1
2
19~20
16~19
16~19
腓
骨
上端
体
下端
1
1
1
8
3~5
2
22~24
20~22
20~22
胫骨远端骨骺在出生后2月,直至15~20岁方愈合。
骨折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矫正各种移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
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临床上有时虽尽了最大努力,仍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标准不尽一致,一般认为:
①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人下肢骨折缩短移位不超过1cm。向前或向后轻微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型期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自行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两侧在负重时所受压力不均,日后可继发损伤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和畸形。上肢骨折对不同部位,要求亦不同,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多;前臂双骨折就要求对位对线都好,否则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②长骨干骨折,复位如能端端对接,对位至少达1/3左右。干骨端骨折侧方移位经复位后,至少应对位达3/4左右。
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
(3)功能复位
短缩:下肢在1~2厘米,上肢可略多。
成角:具有生理弧度的骨干,可允许与其弧度一致的10度以内的成角。
侧方移位:肱骨及股骨在与所属关节(肘及膝关节)运动轴一致的平面上,允许1/3以内的侧方移位,即向内(外)的侧方移位,而不是向前向后的移位。否则,可能影响肱二头肌或股四头肌的运动。尺桡骨可允许1/3以内的侧方移位,胫骨尽可能不出现侧方移位。
旋转:上肢各骨干允许10~15度以内的旋转。
涉及关节的骨折和关节附近的骨折必须严格要求,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儿童骨折则可比上述差距更宽些。
小儿的止痛可用去痛片或赖安匹林,按体重计算用量。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