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四川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11个试点省份之一。此后,四川省在绵阳、泸州、宜宾、南充4个市选择18家公立医院进行改革试点。
新的薪酬分配模式激发了人才活力,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能。但业内人士建议,要使改革具有生命力,政府投入、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等配套改革也要跟上。
“我们科室的医生,工资总待遇有不同程度上涨,个别的高达30%左右。”12月15日,记者来到阆中市人民医院采访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时,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席绪明这样介绍。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2月,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11个试点省份之一。此后,我省在绵阳、泸州、宜宾、南充4个市选择18家公立医院启动改革工作,试点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
如今,改革试点已进行大半年。此次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如何体现医生的知识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增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让患者更受益?改革还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辗转部分试点地区和医院进行了探访。
改革之问 薪酬改革,患者负担会不会加重?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后,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加,是否会加重病人负担?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川省《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同时,试点医院的工作量、服务质量、费用控制、成本控制、运行绩效等,要与医院的薪酬总量挂钩。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各试点医院根据这一指导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薪酬考核办法时,均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脱钩,与其劳务和技术付出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挂钩。
绵阳市骨科医院院长林兮介绍,自医院制定并实施新的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开始,完全抛弃了“收支按比例分成”模式,杜绝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经济指标挂钩。“薪酬制度改革后,不仅科室没有了创收任务,而且医院对科室用药和耗材使用,都有明确限制的指标规定。”该院膝关节科科主任邹宏告诉记者,今年10月和11月,因为科室接诊病人多,耗材使用超过医院规定标准,个人绩效分别被扣了1000多元和2000多元。
“此轮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不会增加患者负担。”南充市中心医院院长彭海涛介绍,医院加强了内部精细化管理,一方面降低药品耗材的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内部管控遏制大处方大检查。
“我们对大检查大处方采取零容忍。”阆中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涂涛表示,今年医院将控制“大检查”和“大处方”纳入绩效考核,通过管控一线医生的医疗行为,为患者减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医院在对医务人员的薪酬考核项目上,普遍根据改革要求做了“加”法和“减”法。收病人的数量,床位使用率等考核比重增加,而出院病人费用、药品、耗材、病人平均住院天数比重降低。在薪酬考核指挥棒的调控下,大处方大检查情形间接得到控制。以泸州市人民医院为例,该院今年1至7月医疗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医疗服务类项目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5%,而药品收入比上年同期降低6.65%。